其实,要把这中秋节过“深刻”了,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咋过?六个字:停下来,静下来。
过中秋啦,放假啦。
盼来节,盼来假,干啥好呢?大吃几顿?逛几天街?还是出去耍两天?
最近这些年,传统节日越来越受重视,但节日本来的面目并没有因此变得清晰。想一想,几乎所有的节日,都跟旅游、购物、吃喝等休闲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节日被过成了假日。今天,本报也在报道中问:你的中秋节还有“节味儿”吗?
“找回节味儿”这个提法还是小的,更大的说法是“让传统节日唤醒民族记忆”。大家之所以有这种呼吁,除了上面说的把“节”当“假”过,还在于过节变得越来越没意思了:节日变得程式化,徒留形式,到了中秋只知道吃月饼,过个大年只晓得放鞭炮;节日变得庸俗化,原本单纯的欢聚变成了“送礼”“走动”的负担。
问题是,啥是真正的“节味儿”呢?又该如何找回这个“味儿”呢?
很多人提出的办法是——复古。比如,翻出一些过去的民俗形式告诉大家:古人就是这么过中秋的,这样过节才地道!
叫我看,大可不必。
难道,非要知道中秋的来历才能把这个节过“好”吗?难道,非得穿上宽袍大袖吟风弄月才算“欢度中秋”?丰富和提高节日的文化内涵没错,但终日为生活奔忙的现代人,实在没必要像古人那样过节。
其实,要把这中秋节过“深刻”了,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咋过?六个字:停下来,静下来。
中国的传统节日,确实有类似宗教节日的仪式和含义。但说到底,节,不过是让人在奔忙中停一停、静一静,通过诸多仪式,追思先人、怀念亲人、自省其身,对身边人嘘寒问暖,思自己未来之路。总之,它是沉静的,是温馨的。色彩缤纷的各种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欢度”,实在都跟“过节”背道而驰。
我总觉得,无论中国人变得再怎么“时髦”“洋化”,隐于血脉中、传承千年的文化积淀不会消散,“传统节日终将从民族记忆中消失”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
话说回来,放个假不容易,真想好好闹腾两天,这没问题。但假如你愿意过个“传统中秋”,也简单得很——可以先从静思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