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在测量沉船的最宽处 |
|
绘制
翔宇 |
|
这艘船究竟有怎样的故事,我们一起等答案 |
|
船上遗留的铁环有何用?先猜猜看 | |
□记者
李燕锋/文 张晓理/图
核心提示
中州渠渠水冲击的威力有多大?夏日暴雨冲刷又会造成啥结果?谁也不曾料到,在这两股“势力”的共同作用下,一艘沉船竟现身隋唐大运河故道。
日前,偃师市文物旅游局在首阳山镇义井村发现一艘沉船。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立即介入调查。这是我市首次发现沉船遗迹,它处于哪个年代?它和大运河有哪些联系?昨日,洛阳晚报记者前往现场采访。
1【现场】渠水、雨水双重作用玉米地下惊现沉船
昨日14时许,我们来到偃师市首阳山镇义井村。该村位于洛河河堤附近,沿着河堤边的玉米地前行近百米后,一个巨大的坑呈现在我们眼前。
大坑深约4米,中间的泥沙地上到处是被渠水、雨水冲来的玉米秆、杂草。负责现场考古发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工作人员张如意告诉洛阳晚报记者,沉船大概是在10天前被附近沙场的工人发现的,他们当时就打了110,随后偃师市文物旅游局到现场了解情况,并向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汇报。
“我是15日到现场的,当时现场很乱,我们首要的工作是搞清楚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张如意说,经过现场勘察,大家分析,此地处于中州渠的一条支流与洛河河堤交界处的东南方向,渠水原是沿着河堤向东流,之后注入洛河,但今年夏季的几场暴雨使渠水改道,把沉寂在地下的大船“冲”了出来。
跳进大坑,沉船就在眼前。虽然船身被泥沙覆盖,但其轮廓清晰,木制的船帮虽然有些腐朽,但整体形制保存非常完好,其中一侧的船帮上有不少钉子,外侧包有铁皮,船上还有一些铁环等。
工作人员用尺子测量了一下,船身最宽处3.2米,总长度大约17米。您能否想象得到,在很久以前,这块玉米地所处的地方,曾是一段繁华的河道?
“从船的大小和形制看,这应当是一艘较大型的官船,用于运送粮食等物资。”张如意说,从现场情况看,这艘船应当是因漏水而沉,又因长期处于水中与空气隔绝、微生物活动较慢等,所以保存较为完好。
2【推测】地处大运河漕渠故道年代在明清以前
沉船所处的位置距离今天的洛河不足50米,在历史上是否有记载?这艘沉船又是哪个朝代的?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告诉洛阳晚报记者,在我市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沉船尚属首次发现,意义非常重大。但因此前并无相关资料可参考,此次发掘的难度较大。
根据史料记载,这艘沉船所处的位置,正是隋唐大运河漕渠的故道,同时也与汉魏洛阳故城阳渠的故道有重合,它的出现,对研究大运河漕渠以及汉魏洛阳故城阳渠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而这些问题,也正是下一步考古工作要重点关注的。
张如意说,目前发掘工作尚未展开,只能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一些简单的推断。比如,这艘沉船是木制的,为何保存得这样好?
沉船处于地下约4米,外围河道里有不少青泥,这种青泥通常出现在一些水运较发达、水流较平稳的河道附近,因有机物排放较多沉积而成。此前,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洛河河堤下的漕渠进行发掘时,也曾发现一些保存非常完好的枕木,枕木附近也有青泥。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这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船的年代,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张如意推断,根据木头的腐朽程度,它应该不属于民国时期。而明清时期,洛河的泥多以黄泥为主。因此,这艘船的年代应当在明清以前,具体则有待进一步考证。
我们在现场也注意到,工作人员发现不少唐代的瓦片等,这些瓦片和沉船是否有联系?让我们共同期待答案吧!
3【期待】考古发掘即将开始您有设想请与我们联系
张如意告诉洛阳晚报记者,为进一步弄清这艘沉船的详细情况,下一步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联合偃师市文物旅游局对此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的首要任务就是弄清沉船所处的年代。
目前,市河渠管理处已关闭上游闸门,以免渠水对沉船造成破坏。在此基础上,考古人员将在沉船周围的地层上做一个剖面,通过对剖面的分析,来判断沉船所处的具体年代。
由于这是我市考古发掘历史上首次发现沉船,考虑到广大读者会非常好奇,经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系,本报将持续关注本次发掘工作。
在整个发掘工作进行过程中,您如果有设想、疑问或推断,均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向现场发掘人员转达,并请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有关专家解答疑问。
在适当的阶段,我们也将邀请部分热心读者到现场参观。
互动参与方式:拨打本报热线电话66778866;向洛阳晚报新浪、腾讯官方微博留言;关注腾讯微博“媒体人李燕锋”,新浪微博“张晓理-老牛”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