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冠英(右)边输液边照顾妻子 | |
□记者
李砺瑾 实习生 白银龙 通讯员 梁靓/文 记者 李卫超/图
核心提示
“我们原本是天上飘下来的雪花,谁也不认识谁,但落地以后,便融为一体,结成冰,化成水,汇集到一起,永远也就分不开了。”这是电影《我的兄弟姐妹》里的台词,放到伊川县白沙镇的杨冠英和罗京珍夫妇身上,同样贴切。
15年前,丈夫杨冠英身患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家庭的重任落到了妻子罗京珍身上。如今,不幸再次降临,妻子罗京珍也患上这种疾病。这对多灾多难的夫妻,该如何面对未来?
1 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
昨日上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楼7楼的血液内科病房里,今年51岁的杨冠英一手举着挂着输液瓶的架子,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给躺在床上的罗京珍盖被子。
罗京珍刚输上液,闭着眼睛准备休息。夫妻俩同住在一个住有7名病人的病房里,杨冠英的病床在妻子的对面。
10月5日,杨冠英怎么也想不到,相濡以沫30多年的妻子患了和自己一样的病。原本生活拮据的家庭,也因此雪上加霜。
杨冠英说,1998年夏,他获悉自己得了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并不知道这病有多严重。可有一天,当他发现自己流鼻血一晚都没有止住时,立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2003年,杨冠英工作的酒厂破产,加之疾病缠身,他的劳动能力逐渐丧失。10亩地、一双儿女、患病的杨冠英,家里的重任都落在罗京珍柔弱的肩膀上。
2 尽一切可能 她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
杨冠英说,为了给他看病,儿子高一没上完就出去打工了,后来女儿也去了南方打工挣钱。
“俺孩子孝顺,为了省钱夏天连冰棍儿都不舍得吃。”杨冠英说,自己每个月光吃药就要三四千元,妻子照顾家里家外,药费几乎全靠儿女们打工挣。
杨冠英说,妻子对自己、对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去年4月,杨冠英因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而造成脑出血,重度昏迷几天,住院6个多月。“那时候,她就在我床边的地上铺张席子,一直在医院伺候我。”
杨冠英需要输血,但家里实在拿不出钱,罗京珍去献了两次全血和两次血小板。根据我市的免费用血政策,杨冠英用上了免费血,这为家里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
3 她躺在病床上,他成了她的眼和腿
罗京珍住院了,她的女儿刚生完小孩还没出月子,儿子仍在南方打工。于是,这对同住一个病房的夫妻,便成了对方的“护工”。
杨冠英说,5日妻子住院后,8日自己口腔里也出了血。由于家里没什么钱了,他便把这个情况瞒了下来。可没过几天,医生发现了他的情况,告诉他再不住院接受治疗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他只得拿出身上仅有的300元,办理了先住院后付费手续。
罗京珍说,去年丈夫住院时,因眼底出血眼睛几乎什么都看不见,她就是丈夫的眼睛和腿;现在,丈夫像她那时照顾他一样照顾着自己。“你照顾我15年,今后让我来照顾你。”杨冠英安慰妻子。
杨冠英说,这次住院后,他怕自己思想压力太大,更怕妻子想不开,于是,他经常说笑话逗妻子。
杨冠英夫妇的主治医生赵小强说,像这种夫妻俩同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情况,连科室里从业30多年的医生都没有见过。
据了解,按照夫妻俩的病情,俩人每月至少需要1万元医药费。“真的是快顶不住了。”杨冠英说,“过去我不想连累社会,咱自己有困难,还有人比咱更困难。但她一生病,俺这日子下来可咋过呢!”
“夫妻俩隔几天就得输血,不然会出现发烧、感染等症状,拖延下去会危及生命。”赵小强说,不过再生障碍性贫血并不是绝症,只要规范治疗,还可以保住性命。由于该病医治费用高,再加上病人要终身服药,很多家庭因此陷入贫困的深渊。
尊敬的读者,如果您愿意帮助这对陷入困境的夫妻,请拨打本报热线66778866和我们联系。你也可为这对不幸的夫妻捐款,杨冠英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存折账号是6049
3912 0200 5678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