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老太太介绍她的宝贝 |
| 房子古色古香,保存完好 |
| 檐下雕花 |
| 古老的木箱子 |
|
本报讯 昨日,在老城区阜安街11号,90岁的郭贞敏老人指着数百年祖屋檐下的雕花说:“中间这是牡丹,西边是海棠,东边是莲花。”在古城(老城区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中,老人将离开居住了71年的家,她想留下自己的嫁妆和这栋居住过9代人的老宅,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这些经过历史沉淀的精美遗产。
尽管已经90岁高龄,但老人仍然耳聪目明,她迈着蹒跚的步子,一件件地指着她的宝贝,并向我们讲述关于它们的故事。
“这是帽筒,这是八仙桌,这是春凳,我夏天还在上面睡午觉,这两个柜子上都是铜雕花。”老人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嫁妆,她原本家住孟津平乐,父亲是个秀才,自己小时候也读过私塾。在她看来,这些明清时候就留下来的老物件,就应该放在它们应该放的位置,保护好,“叫子孙后代看看咱明清时候的东西”。
现在老人住的屋子,是过去的过厅,老人说,这房子保存下来不易,哪儿该修了,自己舍不得吃穿也得把房子拾掇好,在她的精心保护下,这间过厅无论是门窗还是雕花都保存得十分完整。
老人的儿子孙文鹏拿出家谱说,到自己儿子这一代已经有9代人在这里居住过,房屋可能是晚明的遗物。这间仅存的过厅,因为他母亲的阻拦,当年才没有被拆掉。多年来,郭贞敏对这间祖屋倾注了太多感情,就连房子上掉下来的木头残片,她都让儿子妥善保存,因为“这都是文物,说不定以后能派上用场”。
“你对这房子这么上心,舍得搬走吗?”听到这样的问题,老人说:“在这儿住了一辈子了,搬走咋会舍得?”望着这间居住了71年的老屋,老人拿出手绢擦了擦湿润的双眼:“这房子和屋里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俺就是想留下来,叫子孙后代们看看,他们也会知道老辈的东西长啥样,还有老辈人的生活。”
她说,就算有一天离开了这里,如果还能走动,她会常回来看看。她想给后代们讲讲这些老物件,以及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