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队员在训练 |
|
核心提示
100余家道馆,万余名学生,连续3届省运会夺得20多枚金牌,团体名次保持在前三以内……这是洛阳跆拳道的骄人战绩。
本月26日,在洛阳结束的全国大众跆拳道冠军赛上,洛阳队选手斩获19枚竞技项目金牌,成为所有参赛代表队中获金牌数最多的队伍。
洛阳的跆拳道是如何成长起来的?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1 【起步】
开馆半个多月
招不到一个学生
“当时,我每天只能靠擦玻璃打发时间。”说起洛阳跆拳道的起步,我市某跆拳道馆馆长宋波感慨不已。可随着近年的发展,他的跆拳道馆已经有12家,其中,市区9家,伊川、孟津、新安各一家。
1998年之前,宋波还是个武术运动员,因臂伤无法继续练武后,他选择了注重腿上功夫的跆拳道。从1998年到2005年,他得过省跆拳道锦标赛冠军、省运会季军,参加过大大小小数十场比赛。
2005年,宋波退役后,借了两万元钱,租了房子,又买了训练用品,在老城区开办了自己的第一个跆拳道馆。那时,跆拳道在洛阳还是个新鲜事物,了解的人不多,在开馆后的半个多月里,一个学生也没有招到。宋波说,那段时间,他每天只能靠擦玻璃来打发时间。“这样‘守株待兔’也不是办法。”长时间的无所作为让宋波坐不住了,他开始每天到附近学校、小区里宣传自己的道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学跆拳道,但是,他们一看教练是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就不大信任。于是宋波先不让孩子交学费,训练一段时间再说。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学到了真本事,一传十,十传百,宋波渐渐有了名气。如今,宋波门下的弟子“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2 【发展】 多数运动员“半路出家”
说起洛阳最早的跆拳道运动员,市体育局副局长刘红军笑言他们多是“半路出家”。1998年,省八运会结束后,他接到了选拔运动员组建洛阳跆拳道运动队的任务。“像最早的张惠景、郭佩佩等都是‘半路出家’。”刘红军说,洛阳最早的跆拳道运动员原来不是篮球队的,就是排球队的。而之所以要挑选篮球、排球运动员,是因为当时上级定下的挑选标准是身高要在1.8米以上才行,而且体重要与身高相匹配。
“因为韩国人把跆拳道‘送’进了奥运会。”刘红军说,组建专业跆拳道运动队的原因很简单,跆拳道成了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而国家、省的要求很明确:“奥运会有的项目,我们必须有相应的专业运动员和运动队。”刘红军说,队伍组建起来之后,“半路出家”的运动员们没有给洛阳丢脸,不少运动员进了国家队,洛阳选手连续在第九、十、十一届3届省运会上夺得20多枚金牌,团体名次保持在前三以内,北京奥运会的跆拳道资格赛也是在洛阳举行的。
3 【问题】 “营养不良”导致不“长个”
“成绩是过去的。”刘红军忧心忡忡地说,洛阳跆拳道的现状不容乐观,“营养不良”。
一方面,跆拳道比赛的对抗性比较大,运动员很容易受伤,而练习跆拳道的又大多数是中小学生,所以家长们只希望通过训练来锻炼孩子的身体,至于参加比赛,他们大多不支持;另一方面,作为官方队伍,市跆拳道运动队连专门的训练房都没有,甚至要和举重队、拳击队共用训练房。
此外,体教结合不好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刘红军说,跆拳道运动员的苗子要从初中、小学中选拔,但目前,跆拳道还没有正式进入校园,以我市中小学的“晨光杯”为例,这个堪称市中小学“奥运会”的赛事中就没有跆拳道比赛。
“洛阳的跆拳道事业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实属不易,但要想继续发展,继续‘长个’,必须下力气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刘红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