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市精神卫生中心,普通的市民总会有一种“既神秘又恐怖”的感觉,精神障碍患者这个群体,更是会让人产生一种复杂的情绪。患者在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生活如何?那里的医护人员又是怎样的工作状态?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关注的。
除了为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疾病,市精神卫生中心还要让其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其回归社会和家庭后也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务人员不仅要肩负治病的责任,还要当个贴心的“保姆”——那些身体机能严重衰退的患者吃饭需要喂,衣服需要护士帮忙穿,洗澡也需要医护人员动手。
精神二科主任刘燕朋说,哪个患者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医护人员都记得非常清楚。不仅如此,医护人员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甚至病人与亲属之间有无矛盾等,这样才能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对症下药”。
当患者病情发作时,医护人员经常挨打。“干精神科的,不可能没挨过打,挨了打不能还手,否则你就像病人一样了。”刘燕朋说,挨了打还要哄着病人,让其情绪稳定下来,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很多时候,精神科医护人员不被外界所理解。因为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正常人也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类医院,甚至医护人员找对象都会受歧视。
有些精神疾病患者家属觉得丢人,不愿让精神障碍患者入院治疗;有些则是不管不顾,等到出事才想起来到医院,这时,患者多数已经病重。
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不仅仅是医院的事,无论病人在医院的治疗效果有多好,也无法代替其回到社会上的“治疗”。不少患者出院之后,仍会受到歧视,这导致其病情反复,多次住院。有些患者家属在多次治疗之后,迫于费用或其他压力选择放弃,最终导致精神病人流落街头,这是最让医护人员惋惜的。所以,每到探视时间,刘燕朋和同事就不断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让他们对精神疾病有更深的了解,也劝导家属主动送患者去治疗,坚持让其服药,不要轻言放弃。
对于出院的患者,医护人员会主动打电话催家属带患者常来复诊。尽管有时知道这样的宣教工作并没有多大效果,但他们还是一次次进行劝导,毕竟有一个家属听得进去就会解救一名精神障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