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江苏、浙江、上海……刚入12月,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再遭持续性雾霾天气。4日下午5时,南京将霾橙色预警升级为红色。南京市教育局随即启动应急预案,于当日下午要求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部紧急停课。(12月5日《新京报》)
孩子很开心,家长很发愁。雾霾袭城,这几天听得最多的消息就是给孩子放假。这当然是很人性化的一件事,也是有法可依的行政作为。
今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被称为史上最给力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提到要制订完善应急预案,上海、江苏等地的应急反应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只是,在更多城市,应急举措可能就像雾霾天,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公众“能见度”很低。
重度雾霾天,学生停课是被动避让,而公务车及时停驶,才是主动应急。
一方面,这是地方部门应急预案合理性的大前提,要别人不扬尘、少开暖气,自己更当以身作则,不给治理添压力;另一方面,公车改革迫在眉睫,公务车临时性停驶,起码也是一种积极的姿态。
只是,这也是很为难的一件事。就像俗话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先不说地方有没有这种刮骨疗毒的勇气,就算真的要求公务车停驶应对雾霾,恐怕也未必人人听话。
当然,雾霾天靠公务车停驶来治理,形式意义大于实操价值。重污染天气,我们要关注的显然不只是孩子的呼吸健康,还有治霾格局中的责权利关系。
一是轻重缓急的问题,比如幼儿园或中小学,紧急停课很简单,其衍生问题如何解决?违规上课或搞课外活动的又该怎样责罚?举报监督机制能不能发挥作用?
二是应急自救常识的普及,雾霾有害,受伤的不仅是孩子,大人该怎样作好日常防护,不能总是等着商家来贩卖各种汤汤水水。从卫生健康层面来说,这也是公共责任甚至关系到未来的医疗支出。
三是职能部门的协调责任与能力,哪些问题该管?哪些部门该出面?哪些红牌该亮出?不能总是等着静稳天气翻过去。
雾霾天停课,还得停驶公务车。只有公共责任方尽力而为了,市民戴起口罩来,才不至于一应地愤懑而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