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2月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 王攀 陈寂)
昨日,广州华侨新村友爱路20号——在这个被海内外粤剧爱好者所熟悉的“红宅”里,各界吊唁者络绎不绝。洁白素净的房间里没有华丽的装饰,清雅的兰花四处可见,粉红色的沙发套点缀出房子主人——粤剧大师红线女对美的追求。
这位艺术大师因为心脏病突发,于12月8日20时40分病逝,离开了人生这座大舞台。
1 去世前一天,她还在授课
“我打心底敬佩我的老师。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奉献给了粤剧。”红线女的弟子郭凤女哽咽着说。郭凤女见证了老师生前的最后一堂粤剧课。
7日12时许,88岁的红线女仍在热情指点着正在唱念做打的一群小朋友,顾不上吃午饭。郭凤女知道老师有腰痛的老毛病,一直扶着她,怕她摔倒。
“授课结束后,我告诉她,我在8号晚上要举办一场慰问粤剧老艺人的演出。她听了很高兴,要了两张票,说:‘这是好事,我一定过去看看。’”郭凤女告诉记者,她最后没能等到自己的恩师。
昭君出塞无悲意,一曲荔枝天下知——红线女用自己的毕生心血,在源流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粤剧传承史上,树立起无法磨灭的丰碑。
“我母亲对粤剧,可以用‘不离不弃、无怨无悔’来形容。不管是在抗战烽火中,还是在市场冷淡时,她都坚持演出、传艺,哪怕面对七成的空座,她都舒展自如,坚持自己对粤剧的那分热爱。”红线女的儿子马鼎盛说。
出生于粤剧世家的红线女原名邝健廉,这是一个有着浓郁南粤文化气息的姓名。因为喜欢“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和个中精神,她改艺名为红线女,此后,这个名字成了中国艺坛的传奇。
2 她的“红腔”,
开辟粤剧表演的崭新时代
在7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红线女创造了“红派”艺术,她的“红腔”开辟粤剧表演的崭新时代;因为她和丈夫马师曾的出色演出,周恩来总理把“南国红豆”的赞誉给了粤剧;也因为她和其他粤剧名家的努力,粤剧这个地方剧种,成为闻名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剧种”。
在广州市的红线女艺术中心里,人们挂起了她的大幅画像,摆上了鲜花。多名前来祭奠这位艺术大师的普通市民说,近20年来,面对传统戏曲市场的不景气,红线女的奔走呼号、身体力行,让他们格外感动。
终其一生,红线女演过近百部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然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革新、探索。21世纪初,她率先提出将粤剧改编为动画电影的艺术构想,并在2004年推出《刁蛮公主憨驸马》,不仅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的殊荣,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斯人已去,余音不绝。在过去的20多年里,红线女将最主要的精力放在培养年轻一代对粤剧的热情和传承上。只要是对粤剧表现出喜爱之情的孩子,她都愿意倾囊以授,所以每逢周末,红线女艺术中心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
“在我看来,我母亲对艺术的奉献和她的爱国情怀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她才能这么热爱粤剧艺术。”马鼎盛说。
南国生红豆,此物最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