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4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看得见的棋具演变史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1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围棋文化②】
围棋起源于中国,与洛阳有很深的渊源。历史上,这里是围棋活动与发展的重地;今天的洛阳,更有“百段之城”“围棋之乡”的美誉。现在,就让我们看一看围棋与洛阳的故事。
看得见的棋具演变史
□记者 张广英
    古代围棋棋具

    (图由洛阳围棋博物馆提供)

贝壳棋子与原贝模
琉璃棋子
唐三彩棋罐
    老祖宗发明围棋,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在漫长的棋具演变过程中,虽然“棋圆局方”是不变的,但无论取材还是工艺,我们今天常见的棋盘与棋子,都与古代有了很大不同。

    可简可奢的棋盘

    现在的围棋棋盘多用木制,纵横画上19道线,便可供两人对坐,以黑白棋子在上面“围而相杀”。这种19道棋局有361个交叉点,需要361枚黑白棋子,因为“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

    不过,最初的棋盘并没这么复杂。在我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流行的是17道棋局,需要289枚黑白棋子。更早的时候,15道、13道乃至更少道数的棋局也流行过。无论多少道的棋局,棋盘的制作都可以很简单,自己动手就能完成。

    比如,洛阳人熟悉的诗圣杜甫不仅善写诗,也爱下围棋。他下围棋时,就是“老妻画纸为棋局”。有人会问,杜甫下围棋,他的妻子会和他对弈吗?这个还真有可能。要知道,唐代是围棋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时已流行19道棋局。唐代的皇帝多是围棋迷,曾在翰林院设置“棋待诏”一职,选拔全国一等一的高手陪自己下棋。在这种氛围中,不仅帝王将相、文人名士善弈,围棋在市井百姓中也很普及,更别说杜甫的妻子了。两人生活虽然贫困,闲来却能夫妻对弈,也是一件乐事。

    “画纸为棋局”的优点是携带方便,但用不了多久就会皱,看着不上档次。因此,自古以来,人们用得最多的还是木棋盘。而制作棋盘的木材,人们首选“质轻而文致”的楸木,到后来,“楸枰(píng)”就成了围棋的代称。

    一般来说,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用木棋盘,只是木材的种类及制作工艺有很大差别。据洛阳围棋博物馆馆长王潼玲介绍,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珍藏有唐代皇帝赠予的19道紫檀木棋盘,“棋盘周围饰有花纹及飞禽走兽,两边装有玲珑剔透的小屉,精美绝伦。这样顶级的木棋盘,民间一般是见不到的”。

    古代常用的除了纸棋盘、木棋盘,还有石棋盘、瓷棋盘、玉石棋盘等。比如,唐代人们喜爱棋子敲击棋枰的声音和韵味,“棋敲石面碎云生”的境界已不过瘾,出现了用响玉做的棋盘,这样下棋时,落子声就能“与律吕相应”,真是十分高雅的享受。

    宋代人对棋具也很讲究,甚至造出了织锦棋盘。这种棋盘质地柔软,极为富丽,又便于携带。谁若能得到一件,就会视若珍宝。

    造型各异的棋子

    棋子是围棋棋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有“断木为棋”的说法,大概人们曾用木头制作棋子。但木棋子较轻,且不易做成圆形,人们便用石棋子来替代。因此,古代“棋”字又作“碁”,从石部,解释为“碁(qí),围棋也”。

    多年来王潼玲投身围棋事业,钟爱收藏各类古棋子。在洛阳围棋博物馆里,她收藏的古棋子数以万计,其中就有不少石棋子。

    “围棋的棋子分为黑白两色,但古代的棋子多采用天然材料,不像今天这么黑白分明。从形状上看,古棋子也为扁圆形,但并非今天常见的下平上鼓,而是两面鼓或两面平等。”王潼玲说,唐代之前多为石棋子,形状以两面鼓的扁圆形为主。“当然,早期应该还有木棋子、陶棋子等。但相比之下,将黑白石子磨制成棋子更容易些,因此也更流行。隋唐时,中国围棋传到日本,日本一直将其写为‘碁’,这也可以间接证明,当时的围棋子主要是用石子做成的。”王潼玲说。

    到了宋代,随着陶瓷工艺的发展,围棋子的主要材质演变成了陶瓷,且形状以两面平的扁圆形为主。“事实上,陶质围棋子出现的时间可能远在唐代以前,但它有个缺点,就是颜色不够鲜明,所以一直没能取代石棋子的地位。”王潼玲说,宋代的瓷棋子有的上釉,有的无釉,已可做到黑白分明。“宋代棋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两面平的棋子上多印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主要有双鸟纹和牡丹纹,偶尔也印人物,都十分精巧别致。”

    明代,人们加工玻璃的技术逐渐成熟,围棋子的质地也成了以玻璃为主,通常是下平上鼓。“玻璃围棋子很漂亮,手感也好。用玻璃制作围棋子,颜色、形状、轻重都好掌握,成本也不高,因此,它最终取代了陶瓷围棋子,成为制作围棋子的绝佳材料,并一直使用到现在。”王潼玲说。

    文物印证围棋史

    在洛阳围棋博物馆中,还珍藏着几枚贝壳古棋子及原贝模。王潼玲说,这是洛阳出土的文物,得之不易,她特意收藏来印证一段历史。

    “下围棋的人都知道,日本一直使用双面鼓的棋子,而中国使用的棋子是下平上鼓。由此人们认为,双面鼓棋子是日本人发明的,贝壳棋子也是日本的专利。我专业生产围棋三十多年,明知日本围棋传自中国,却苦于没有实物证据。也正因此,我从十多年前开始收藏围棋文物,希望梳理我们自己的围棋史。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收藏了唐代之前的双面鼓石棋子,证明这种棋子最早产自中国,并非日本所创。”王潼玲说,同样,贝壳棋子也不是日本的专利,在我们洛阳,古代就有加工贝壳棋子的作坊。

    2003年,中州东路与老城新街交叉口附近房屋改造时,在一处低洼地的泥层里出土了一堆贝壳残片,有些贝壳上有规则的钻孔,正是制作贝壳围棋的原贝模。王潼玲得到这个消息大喜过望,她已收藏了几枚贝壳古棋子,但缺少原贝模一直是个遗憾。“现在好了!这批唐宋时期的贝壳残片,证明了洛阳古代就有专业的生产作坊,能加工贝壳棋子,贝壳棋子并非日本专利。”

    王潼玲对贝壳棋子如此重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她说,生产围棋的人都知道选材特别重要。一般认为,围棋子用天然的原材料最好,但天然的原材料极不易得。“贝壳就是天然材料,它是有灵气的。用合适的贝壳制成的贝壳棋子,质地细腻,有光泽,自古就是围棋子中的上品,深受人们喜爱。但由于制作难度大,直到现在,国内能够批量生产贝壳棋子的工厂都很少。而这些棋子和原贝模在洛阳出土,足以证明早在唐宋时期,我们就已掌握了贝壳制棋的技艺。”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