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跟喜 |
|
张钫(1886-1966),字伯英,洛阳新安铁门人。早年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加入同盟会,为辛亥革命时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后戎马一生,历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河南省代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二十路军总指挥、第一战区抗日预备军总司令、军事参议院副院长等,1949年年末在四川郫县率部起义,为解放大西南做出了重大贡献,建国后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中原老军事家”。1957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撰写三十余万字回忆录《风雨漫漫四十年》。
张钫曾伯祖为晚清“中州硕儒”张鲁岩,其父张清和(子温)曾任陕西乾州、鄜州州判,监武备学堂。子温先生“刻苦向学,无所不窥。尤好易,集易说百余家评议之”。张钫早年随其父在陕就学,秉承家风旧德,少年有志。世人有知千唐志斋,而不知伯英者;有知其统领军政有声,而不知其善举济人者;有知其嗜爱金石,而不知其涉事广泛者。此举数例: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世所罕见。白云阁藏本为张仲景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所藏,后为医家黄竹斋所得,张钫得知后捐资刻板,广为流布,今木刻版存于南阳医圣祠中,为“镇馆之宝”。笔者早年往访医圣祠,得见模板,首页为张钫题“医事丛刊”,另刻有“民国二十八年张钫捐刊”等字。
1942年河南大旱,饿殍遍地,大批灾民西逃,张钫在西安组织豫灾救济委员会,开设粥厂,筹办西北移民垦干班,成立临时学校,动员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当政者,安置灾民。
1934年,张钫收集墓志,在筑建千唐志斋的同时,购买《万有文库》《四部备要》等多部图书,分赠铁门、新安、洛阳、偃师、南阳等地设立图书馆,或称“伯英图书馆”,或以其母名字称“温如图书馆”。
1922年,张钫因父丧返里守制,期间资助新安设立县志局,续修《新安县志》。同时,出资修葺“汉函谷关”。关成,张钫请于右任先生赐联,于右任联曰:“送千年客去,移一个关来。”遂成佳话。
抗战期间,河南大学迁址洛阳潭头,遭日寇突袭,师生困厄万状。张钫先生一如既往,关怀备至,帮助河大播迁宝鸡,妥善安置。抗战胜利后,又出资助其迁回开封。
至于办学校、办矿业、办纺织、办农垦等,多利民课农之举,至今口碑有颂,不一而足。
张钫先生经历了近代史上风云突变的时代,始终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剔心责己,不坠其志。1949年春,曾有家书一封,嘱其子孙“为龙为狗,为正为邪,为君子为小人,为现代之新青年也,为吾家之败类,社会之废物也,各有耳目心思,稍加考虑当知。有损道德廉耻之事,绝对不为;有益国家人类之事,万勿后人。”
又如章太炎为张子温作墓志铭所云“玉也瑮,故及于雕;雪也淖,故就于消。非雕非消,唯德之峣。”诵之思之,感慨万端,前辈景行,后者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