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7版:国内·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当年俗遭遇“霾伏” 烟花会否灿烂依然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1 月 23 日 星期    【打印】  
当年俗遭遇“霾伏” 烟花会否灿烂依然
□据 新华社杭州1月22日电
两难——环保过年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核心提示

    与贴春联、守岁、拜年等习俗一样,燃放烟花爆竹一直是春节的“传统项目”。然而,近年来,空气污染程度加剧,2013年更是出现了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雾霾天气。眼下春节临近,关于烟花爆竹“禁”与“放”的话题再次引起热议。

    1 各地相继出台燃放新规

    自去年12月以来,浙江的一些城市陆续出台了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的新规。

    河北省廊坊市禁止今年春节期间在市区设烟花爆竹临时销售点,只在市郊有几家固定销售门店。北京市则要求,春节期间如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红色预警,烟花爆竹零售网点要停止销售烟花爆竹,批发单位也要暂停配送。

    而杭州市区今年只允许在除夕、初一、初五和十五4天内燃放烟花爆竹。江苏省扬州市、张家港市则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武汉市今年除了下发禁令,还加大巡查力度,鼓励市民举报。只要举报属实,每起给予最高2000元奖励。

    一些环保志愿者也加入到了倡导队伍中。在杭州市,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环保志愿者专门创作了环保诗,制作了宣传绶带,向过往路人发出倡议,过一个不放烟花爆竹的春节。

    2 多数群众赞成严控燃放烟花爆竹

    过一个更加环保的春节,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认同。但是若谈到限制烟花爆竹燃放,一些人便产生了复杂情绪。在他们看来,燃放烟花爆竹向来是春节的重要内容,春节如果不放烟花爆竹,便少了不少年味。

    此前,北京市向市民发放了6万份调查问卷,其中有69.4%的市民赞成适度放开烟花爆竹燃放。当年,北京市烟花爆竹由“禁”改“限”,被认为是对民俗和民意的尊重。而在2013年年初,北京一家媒体通过在线调查发现,有67.05%的公众认为“空气质量”比“营造节日气氛”更重要。

    记者在杭州随机采访了近30位市民,超过八成市民赞成在春节期间严控市区烟花爆竹燃放。

    目前,尽可能地减少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造成污染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识。

    3 不妨试试环保型产品

    国家烟花爆竹标准化委员会核心专家成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赵家玉说:“全国各地的烟花生产商正在积极研发环保型烟花,将争取在两三年内,使环保型烟花占到总数的七八成。”

    不燃放或少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主动选择,模仿爆竹声光电效果的电子鞭炮眼下成为市场的新宠。“淘宝指数”显示,“电子鞭炮”最近7天的搜索指数环比增长108.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01.9%;最近7天的成交指数环比增长84.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71.0%。

    上海市民王芬去年春节前就购买了电子鞭炮过大年,今年她打算将这串电子鞭炮循环利用。“电子鞭炮既安全又环保,还能挂在门边做装饰,一举三得。”

    4 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

    烟花爆竹“禁”与“放”的争议背后是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较量。相关专家认为,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也应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与时俱进。

    “放鞭炮是传统民俗,图的是吉祥、喜庆和欢乐。”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社会学家杨建华说,“但眼下的环境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从这个角度讲,为了更好的环境,应该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

    相较而言,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萧放更赞同柔性的倡导。在他看来,传统习俗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一个人所必需的。“对于传统习俗采取刚性管理可能适得其反。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发现老百姓的需要,适应老百姓的需要,通过引导宣传和弹性管理推动社会发展。”

    相关链接

    烟花爆竹的“禁”“限”之争

    □据 新华社兰州1月22日电

    由于全国各大城市因燃放烟花爆竹而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事件逐年上升,自1989年起,一些地方以法规形式颁布烟花爆竹管理办法,对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予以控制。

    北京市分别在1987年和1993年,先后实施了烟花爆竹安全的有关管理方针和禁令。此后,一场“禁放”潮波及全国,包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在内的282个城市颁布了类似法令,禁放烟花爆竹。

    但缺少爆竹声热闹的春节,却被不少百姓评论“缺少年味”。一时间“烟花解禁”的呼声越发高涨。为迎合市民越来越强烈的要求,不少城市因此打破禁令,规定市民可在限定的时间、地点燃放合格的烟花爆竹,以重塑节日气氛。

    2004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修改《禁放规定》的建议,为“禁”改“限”提供了制度性的思路。据有关统计,在爆竹声中度过2005年春节的“开禁”城市数目达106个。到2006年年底,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实行了“禁改限”。

    2006年1月21日,国务院出台《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以更高层阶的行政法规,建立起生产、经营、运输和举办焰火晚会等活动的行政许可制度,并进一步规范燃放安全问题。

    2013年,在持续而广泛的雾霾天气影响下,更多的人开始赞成对烟花爆竹燃放的控制,人们心中的天平开始由“过年气氛”向“空气质量”倾斜。

    回顾监管政策由放任到禁止再到限制的近20年变迁,可以清晰看到传统民俗与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与博弈。

    烟花是“禁”是“限”,仁智互见,难有定论。但不少专家认为“这不是件坏事”。“在争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百姓的民主意识、环保概念越来越强。不管是否禁放,这都是一种进步。”有专家认为,在对民俗的保护与社会秩序的维护间必然存在着平衡点,能否找准平衡点,也是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考验。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