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年货时,你是一趟趟跑超市买半成品吗?那样虽然省心,但少了一家人忙年的温馨,少了自己制作的乐趣。本报特组织文友蒸花馍、做扁垛,学学他们的经验,全家人一起动手,也许你会体验到不一样的年味——
花馍 闪花了我的眼
出镜人:韩女士及一群文友
北方有关于年俗的歌谣,里面提到“(腊月)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馍头”,很多家庭延续着这一过年传统——蒸花馍。
市民张素霞向洛阳晚报记者提议,看能不能找个民间高手教教大家蒸花馍。记者在百姓写手“以文会友”群里一吆喝,没想到响应者众,卢海燕、陈爱玲、邓红玲、张清贤、赵冬霞、马金丽等纷纷报名。马金丽还向大家推荐了一位蒸花馍的高手——她的母亲韩女士。于是,一场体验年俗的活动便定了下来。
你做一个 我做一个 人人是高手
19日9时,当我们走进马金丽家时,她的母亲韩女士早已发好四盆面。一进门,大家赶紧洗手,准备大展身手。张素霞和赵冬霞不约而同地带来了自己的围裙,一看就是厨房里的行家。
揉面是花馍制作过程的重头戏,好馍三分揉,卢海燕和陈爱玲自告奋勇揉面,面团在他们手里越揉越筋,越揉越光。
揉好了面,就到了捏花馍的时候。韩女士经过多年摸索,对捏花馍有着丰富的经验,各种造型仿佛长在她的脑子里,只见一个个面团经过一番搓、捻、擀、剪、切、捏、压、挑、卷,栩栩如生的各种小动物便从她手里活了:“小猪”扑棱着大耳朵,“刺猬”滚圆的身子长满毛刺,再给它们镶嵌上红豆当眼睛,更添生动。真是看得我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其他人一见,手都痒痒了,你做一个“佛手”,我做一个“谷垛”,争相亮“绝活”,每一个造型出来,都引得众人称赞。家里两个孩子也很兴奋,时不时过来掺和掺和。
你说一句 我说一句 经验来共享
大家手上忙着,嘴里也不闲着。这个说,蒸花馍放碱很重要,那个说,蒸花馍发面很重要。从大家的嘴里,我知道了和面、蒸馍的一些讲究:蒸馍放多少碱是个技术活儿,碱放多了蒸出的馍发黄,放少了蒸出的馍发酸。韩女士说:“要知道碱放得合不合适,关键要尝面,如果面发甜,说明碱合适了;如果面发涩,说明碱放多了。”
而张素霞的经验是:“看面中的小窟窿眼儿,如果过大则是碱不够,像芝麻大小就合适了。”我不由得赞叹能人就在身边。
很快,第一批花馍出锅了,一群人簇拥着韩女士掀开锅盖,只见一个个花馍白白胖胖,冒着热气。我趁着烫手掰下一块儿送到嘴里,嘿,那叫一个香!真是沁人心脾的麦香。
扁垛 撩拨着我的心
出镜人:赵冬霞
|
蒸扁垛 |
那边客厅里人们正在做花馍,这边赵冬霞已经在厨房里做起了扁垛。扁垛是洛阳老百姓喜爱的美食之一。洛阳老一代的主妇,几乎人人都会蒸扁垛。
只见赵冬霞麻利地煮上红薯粉条。干活儿的同时,她不忘给我这个菜鸟普及有关做扁垛的知识:“如果红薯粉条没有泡过,就放进凉水中煮;如果是泡过的红薯粉条,就用开水煮。”她告诉我,她要用红薯粉条做扁垛、焦炸丸子和假海参。
焦炸丸子
煮了十分钟,她捞出一根粉条,用手掐了掐,能掐动了,她用笊篱捞出一半粉条(不能煮太软,否则焦炸丸不酥脆),余下的继续煮。她将捞出的粉条切成寸段,盛入盆中,抓了两把面粉放入盆中,再加入葱末、盐、五香粉、鸡蛋搅拌均匀。接下来就该炸丸子了,她往锅里添了油,开中火。看她挤丸子的动作非常娴熟,右手抓起粉条糊,用力一挤,粉条糊就从虎口处“溜”了出来,左手立马跟上,大拇指一挑,直接将粉条糊弹入油锅。一旁的马金丽看得手痒,把这活儿接了过来,她的动作一点儿也不逊色。不一会儿,焦黄的焦炸丸子就炸好了一大盘。我趁热尝了一个,酥香可口。
扁垛
|
扁垛 |
等锅里的粉条煮好后,赵冬霞加入粉芡、盐、味精、五香粉、酱油、高汤、葱、姜、蒜,用手搅拌,搅拌到调料与粉条、粉芡充分融合后,在箅子上摊开,约三厘米厚。这时候我看见她做了一个动作:用手画一个十字,将箅子上的粉条糊分成四部分。她解释说这样更容易蒸透。三十分钟后,扁垛就蒸好了,此时扁垛已变色凝固,透亮爽滑。尝一口,滑嫩筋道,唇齿留香。
她说,做扁垛,粉条和粉芡的比例一定要适中,她的经验是1∶1,高汤也有讲究,最好是煮肉的热汤,这样容易把粉芡化开。还有就是用白菜叶子代替屉布,铺在箅子上,这样不仅扁垛有了清香的味道,而且不用洗屉布。
假海参
接下来该做假海参了,赵冬霞在刚才拌好的粉条糊里,又加入木耳、虾皮、猪肉粒、五香粉、胡椒粉、料酒等。她把粉条糊在箅子上挤成条状,蒸二十分钟。据她介绍,如果想吃得丰盛一些,可以换成牛肉、香菜、青椒等,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当天中午,厨艺高超的赵冬霞用扁垛、蘑菇、韭黄、高汤、木耳等,为我们熬制了一锅鲜、辣、酸、香的扁垛汤,就着热气腾腾的花馍,一碗热汤喝下肚,别提有多舒坦、滋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