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直隶总督衙门里,日理万机的李鸿章接见了袁世凯。这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前袁世凯回国述职、探亲的时候也给李大人捎过礼物,但李鸿章为这次见面准备了很多东西。
这是一堆弹劾袁世凯的报告。有说他嗜杀的,也有说他擅权的,当然生活作风问题也是少不了的。
李鸿章决定拿这些弹劾报告“敲打”一下袁世凯,在他看来,越是能干的下属,越是需要时不时地敲打敲打,于是他拿出了这些报告。
但令李鸿章失望的是,袁世凯摆出了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态。看完这些报告,他既不辩解,也不动怒,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看着李鸿章,等待他继续说下去。
在确切的证据面前,在李鸿章的质问下,袁世凯没有丝毫慌乱,反而非常镇定,仿佛在说——
我不在乎所有人对我的看法,我只在乎你这个关键人物对我的看法。因为我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很多风言风语,也肯定会有很多人看我不顺眼,准备在背后捅上一刀。我甚至连你这个关键人物的看法都不在乎,因为我知道,我将是关键人物!
两人的目光短暂地对视着。
从个人角度来说,李鸿章很喜欢袁世凯这样的人。因为他能从袁世凯身上看到一种特别的东西,一种因多年的杀伐决断锻炼出来的浓烈的匪气。
所谓匪气,具体解释就是:跋扈、嚣张、敢作敢为、敢想敢赌,而这一切都隐藏在表面的谦恭之下,因为匪气并不需要拿出来显摆,而是存在于骨子里。
跟吴长庆一样,在短暂的交往中,李鸿章已经感受到了袁世凯这个人不简单。在李鸿章看来,袁世凯最厉害的并不是能猜中他的心理,知道他不会真的拿这些小报告去弹劾他。袁世凯最厉害的是能过得了自己这关,在听到对自己不利的言论时,他并不着急辩护,他拉得下面子。而那些从科举正途出来的道德君子,一旦听到关于自己的风言风语,会立即血冲脑门,挽起袖子跟你没完。袁世凯是有私心的,但一个拉不下面子的人也就有最大的私心,而袁世凯不是这样的人。
李鸿章只好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收起那堆弹劾报告,然后说了那句他特别想说,而袁世凯又特别害怕听到的话:“你回来了很好,我也很想你,先去探个亲,回趟河南,然后你还是回朝鲜。朝鲜不能没有你,你的新职务我都给你安排好了,升半级: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兼抚辑事宜,责任不可谓不重大!”
新职务翻译过来就是在他的老本行上再加一个为进入朝鲜的清军做后勤保障工作,比如建兵站、存军粮、喂军马、搬弹药,保证清军的后方补给。
很显然,对于袁世凯装病,李鸿章心里跟明镜似的,让袁世凯回来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先安抚他一下。李鸿章知道,像袁世凯这样的人才,朝鲜真的离不开他,即使不要他去前线打仗,留他在朝鲜后方去稳定军心也是很有必要的。
可惜的是李鸿章并不知道,想回国正是袁世凯隐藏在内心多年的秘密。在见到李鸿章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要留在国内发展的决心。李鸿章的权势令人羡慕,别人对他心怀畏惧,而袁世凯想到的是那句著名的口号:彼可取而代之。
李鸿章这个传说中大清国最厉害的官场人物,在袁世凯眼里早已经垂垂老矣,别人看到了他表面的强悍,袁世凯却看到了他强大外表下的虚弱,袁世凯知道:自己将是取代他的人。
但李鸿章的指示让袁世凯失望了。他真的不明白这个老年瘦子为何在他回国的问题上如此坚持。以前还可以说是没有替手,现在他连替手唐绍仪也找好了,而且事实证明唐绍仪也干得不错,难道真的准备让他在朝鲜养老?
他垂头丧气地离开了总督衙门,去了北京。
站在北京朝阳门外,他的内心很痛苦,如果按照李鸿章的指示,他必须回到朝鲜,这一切又会让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打了水漂,他想回国进入军界的理想也将再次成为泡影。
他开始行动了。行动的目标是那些能够在朝廷说得上话的满族王爷。按照袁世凯的官职,他是没有办法“求见”到这些人的。不过,北京城里有的是为办事的人和高官牵线搭桥的中间人,袁世凯找到他们,说明自己的来意。
然后他从行李中掏出了一些沉甸甸的东西——黄金。
(摘自《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 作者 黄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