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应注重专业化成长
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注意以下3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学科专业成长,这要通过学校的校本研修来实现;二是教师要完成对自我的认知,修复并完善内心,重建内在关系模式,形成完整而成熟的人格;三是教师要完成对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懂得每个人在0至18岁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知道学生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哪些问题与需求。
就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言,当前教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点:一是教师缺乏知识更新,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所知较少,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处于混沌状态;二是教师的发展缺乏精神引领,几乎所有培训都是针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班级管理、师德师风建设,没有对教师内在人格的完善与发展深入解读。大多数教师不能成为一名好的教育者,是因为其内在人格还处于儿童期,没有发展到一个成熟的个体水平。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凸显的问题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密不可分。教师缺乏自己的育人思想,不知道要使学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不知道如何创设一个生活、生态、经典的教室环境给学生,使他们生命和精神的秘密自发地显现;不懂得如何营造一个符合国家课程观、符合学生实体化认知、自由安全并且有秩序感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自我学习发展的主人;不清楚为什么要给学生开发出体、音、美及自然、科学、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有尽可能宽泛的知识领域可以选择,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人生理想。这些都因为教师在专业化成长方向上的偏离与走向上的狭隘(即只注重知识和技能),忽略了人的发展。
2 教师应懂得人的成长规律
目前,教师发展模式有3个方面是需要改变的。
一是帮助教师提升意识。教师提升了意识,才能知道人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人和人的关系是什么,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自由为什么在教育中是第一位的,规则是什么,世界是什么……教师才能睁开眼睛看到一个新的世界,看到“人类的儿童”,而不是“个体的儿童”。
二是对教师进行心理治疗,让教师打开心灵,对生命产生感觉。如此一来,教师的眼睛就能看到生命,以此改变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学生若不能较好地成长,应是基于成人的问题,而成人并不是不想做好,其生命状态所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行为模式和心理模式,只有通过治疗才能有所改变。这个工作需要永不停歇地做下去,直到新一代的生命成长起来。
三是让教师了解并懂得人在0至18岁成长的基本规律,特别是0至6岁、6至9岁、9至12岁、12至15岁等几个不同时期人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懂得什么是学生的敏感期,知道学生每一个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与需求;明白什么叫实体化认知,清楚一个12岁以下的学生手里没有实物就无法思考;知道每个孩子都天然地生活在精神中,他的生命中一定要有运动、音乐、绘画、图书、经典、植物、动物、活动、课程,让他们自由选择、自我体验,感受生命与环境、与人的连接,感受自我,发现生命,创造人生。
教师的成功与幸福,其实就是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方面体现在职业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内在不断地明晰与圆满中。两方面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看似是两件事,实际上是一件事。教师通过对人的认知与思考使工作更明确,教师经过工作中的体验与感受得以完成对理论的实体化认知。这才是真正的认知,是心灵层面的“懂得”,而非头脑层面的“知道”。
所以,在有效促进教师精神成长、让教师走向成功与幸福的具体实践中,通过个人读书、集体读书、集体反思、读书报告会、心理团体操、个人心理辅导、沙盘游戏师培训、精神分析研讨、新课堂体验式培训、课程开发研讨、学生非功利阅读解读、生活化教室营造、社团社会活动开发等一系列体验式培训,在学校和区域内广泛而全面地开展区本教研、区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进而系统、全面地开展工作。让教师的学科专业、对自我的认知与建构、对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够同时向前推进,每个月都有新体验,每个学期都有新认知,每年都有新发展。
这样的工作持续3年至5年,就基本上可以使教师完成专业基本技能、自我正确认知、儿童初步理解等任务;经过5年至10年,就可以使教师实现专业上扎实熟练、自我内心成熟稳定、对儿童心理行为特点能准确判定。经过这样的成长,教师基本上具备了自我内观、觉知、发展的能力,他们的专业技术精湛,生命状态从容沉静,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环境,提供发展成长的支持,呈现一名真正的教育者的素养,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