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骤然紧张。万般无奈的李鸿章只好准备接受日本最初提出的那个方案:可以先商议朝鲜“内政改革”,然后撤军。此时陆奥宗光用了那句熟悉的话来回答:今时不同往日了,兄弟!
7月19日,在英国明确表示支持日本的3天后,占据汉城的日军迅速行动,他们闯入朝鲜王宫,向朝鲜政府提交最后通牒。我们看看其中的3条内容:
1.朝鲜国王必须下旨驱逐在牙山的清军。
2.朝鲜废除和大清国之间的一切条约(改变属国地位)。
3.限朝鲜3天内(截止到7月23日零时)给予答复。
这份通牒名义上是发给朝鲜政府的,实际上为对大清国开战找一个理由。因为作为属国的朝鲜政府不可能同意这样的通牒,一旦3天过去,日军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占领王宫,逼迫国王下令“请日军帮忙”驱逐清军,到那时,日军将有一个攻打清军的理由。
接到消息,李鸿章彻底绝望了,他终于明白一场和日本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天津直隶总督衙门开始手忙脚乱地部署向朝鲜增兵。
由于日军已经控制了仁川和汉城,李鸿章决定:派1万大军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占据汉城以北260公里的朝鲜第二大城市平壤,以平壤为集结地。
但此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牙山还有清政府之前派出去的原本用于平叛东学党的2500名士兵,他们此时已经成为深入日军集结地——汉城周边的一支小部队,孤军深入,极为危险。李鸿章决定派军舰到牙山海面接上他们,运到平壤与大军会合。但牙山部队的统帅叶志超提出了另外一种意见。
叶志超认为,牙山紧邻仁川,而仁川有七八艘日本军舰,走海路不安全。所以他建议部队仍然驻扎在牙山不动,万一日本真的开战,还可以和平壤大军夹击日军。
接到叶志超的电报后,李鸿章觉得有道理。但士兵的安全问题又实在让他放不下心。于是他想到了另一个办法:再从海路向牙山派出2500人的增援部队!
对于这个奇怪的想法我们很难理解,既然运兵出去的海路不安全,那么运兵进来的海路也同样不安全。这个问题李鸿章不会想不到,不过仔细推敲一下,我们就能明白李鸿章的用意。
其实到现在为止,李鸿章仍然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日本真的会和大清国开战,所以他把主力派到平壤,希望能够震慑日军,避免开战。叶志超的想法跟李鸿章也是一样的,他认为只要自己老老实实在牙山待着,不挪窝,不给日本人任何挑衅的机会,战事就有可能避免。
李鸿章很快找到了一个两全的解决办法,这个办法可以既不刺激日本人,又能让海路运兵安全有些保障。
这个办法就是租几条英国籍的船去运兵,而不需要派出北洋舰队去护航,只需要派一两艘军舰在牙山岸边的登陆点进行现场警戒即可。
李鸿章认为,“有万国公法在,谁先开战,谁即理屈”,日本人绝对不敢挑起战端。更何况日本人再怎么狂,也不敢朝挂着大英帝国国旗的船开炮吧!
从怡和洋行租来的3艘英国籍轮船很快准备好了,轮船被改装成运兵船,把天津的2500名清军士兵分批运到朝鲜牙山。按照“无须护航只需在登陆点现场警戒”的计划,大清国北洋舰队并没有出动主力为运兵船护航,只派出了巡洋舰济远、练习舰威远、属于广东舰队的炮舰广乙3艘军舰先期赶往牙山。
与此同时,日本战时大本营命令所有正在大清国的军舰返航。原来,虽然两国一直有摩擦,但“友好交往”也没有中断,日本派出了几艘军舰在福建马尾港和威海进行访问。这几艘军舰返航后,日本本土所有军舰将集结在佐世保军港,统一编队的联合舰队即将成立,日本将要用全国所有的军舰去参加战斗。
大家都在安静地等待最后通牒的期限——7月23日零时的到来。
(摘自《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 作者 黄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