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而这项改革在学费、招生、培养环节,更是百姓关注度最高、质疑最多的地方。一些代表委员围绕报告中的改革措施,就这三方面问题进行了把脉分析。
难题一: 学费“涨价潮”
2013年7月,山东7所高校将固定的按学年收费改为弹性的按学分收费,引来一片“变相涨价”的质疑。此后,新一轮高校学费涨价开始波及越来越多的地区,福建、山东、湖北、贵州、天津、广西等地陆续上调高校学费,将“涨价潮”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度。
代表委员表示,高校学费该不该涨、涨多少,应在形成一个科学的评判机制后再决定。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成本还没有详细而具体的清单,学生培养成本分担机制不明晰,地方财政投入不足也未被追责,部分高校热衷搞基建负债累累,学费支出监督机制缺失,致使学费成了“糊涂账”。
难题二: 自主招生猫儿腻多
一些高校被曝自主招生丑闻后,自主招生考试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表示,高校在招生方面的裁量权越大,腐败空间就越大。在没有阳光透明的操作机制的前提下,高等院校招生的裁量权太大必然导致腐败。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即将出台规范自主招生的“十公开”文件,让自主招生全部公开透明。他强调,自主招生旨在弥补只凭分数录取学生的弊端,给特殊专长学生机会,但目前操作程序和招生委员会的机构还不够完善。
代表委员建议,解决自主招生诚信问题,需要高校和中学两方合力。高校应尽快建立透明的自主招生科学评价标准和违规处罚办法,中学应尽快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诚信监督办法,两者结合才能让自主招生在阳光下运行。
难题三: 杰出人才太“难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年年破题乏力。
“这个问题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教育再好,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空间。”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表示,“一方面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但另一方面又觉得素质教育行不通。减负讲了这么多年,甚至教育部也发了文,但是负减得了吗?”
一些代表委员指出,高校出现“千校一面”的情况与单一的高校评估指标体系密不可分。必须让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衡量标准,甚至不同的专业也要有不一样的目标,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他们强调,要培养“大师”,在教学科研上应充分发挥教授、科学家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科研资源分配方面,特别是科研经费的配置上,应由专家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