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春天,很适合在窗上挂个风铃,譬如前日大风,风吹铃动,妙如仙音,十分悦耳。
铃这种东西随处可见。有些娃娃的手脚上常戴着红绳穿着的银铃,据说能辟邪祈福;有些姑娘喜欢在脚腕上系个银铃,宛如神秘的阿拉伯舞娘,走动时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让人心里痒得慌;宠物店里有卖小巧的铜铃,可以拴在狗脖子上,防止它丢失,也有带把儿的大铃铛,轻轻一摇,狗就跑过来吃食。
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铃铛的呢?洛阳周氏银器博物馆收藏的铃铛,近的有民国时期的,远的有晋代的。(左图)
有个掩耳盗铃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有个人偷铃铛,怕别人听见,就捂住自己的耳朵,自欺欺人。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原文写的并不是偷铃,而是偷钟,因为钟太大了,小偷背不动,他就想把钟砸碎,分批搬运,于是一边捂着耳朵,一边拿锤子砸钟。
铃与钟形状近似,都能发出响声。把钟讹传为铃,也不是说不通。但铃的起源要比钟早,中国最早的青铜响器就是铃。《诗·周颂》有云:“龙膝扬扬,和铃央央。”说的是早期的铃悬于车马之上,能增强军队出征的气势。钟以及铙、钲、铎等响器,大都是由铃发展而来的。
唐宋时期,铃的用途愈加广泛,古人悬铃,或为警示,或为静心,或为祈福,用途不一。
古书里说,唐代“悬铃索备警……河北用兵,常夜作声以鸣缓急”。还说,每年春天,宁王的后花园里便挂满了金铃,园丁时不时地晃动铃铛,哄鸟。歧王独辟蹊径,在竹林里悬挂了许多碎玉片,入夜,碎玉相碰,叮当作响,便知有风——古书里把这叫“占风铎”,有人认为,这便是风铃的起源。
宋代人不挂碎玉片, “殿角皆垂铃”,人们把风铃挂在屋檐下,据说可以预警,还能改善风水,招来好运。
佛门将铃铛用作法器。农民把铃铛挂在牲畜的脖子上,监督它们别偷懒、别远离安全范围。还有人把铃铛缀在童帽、衣裤、手镯上,能起装饰作用。
日本人从大唐“偷”走中国人的风铃,把它当成辟邪之物,在房前屋后大肆悬挂。他们还搞了一个风铃节,展示“牡丹风铃”等稀罕品种。
传说在日本明治时期,一个卖风铃的小贩路过荒山,见一女子在路边哭泣,便上前安慰,却见那女子缓缓转身,露出一张无眼无鼻无嘴的光脸。小贩夺路而逃,身后背的风铃大响。那女鬼本要追赶,听到铃声便消失了。
心中有鬼,就会撞见鬼;心中无鬼,自然不怕鬼。只为了听悦耳声响而悬铃,比为了辟邪而悬铃,显然多了一分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