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2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想到涧西瞻仰主席像,为创作找灵感
8岁男孩骑童车撞上4岁男孩,也算交通事故?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4 月 23 日 星期    【打印】  
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第四代创作者葛小光来洛畅谈创作背后的故事
想到涧西瞻仰主席像,为创作找灵感
□记者 刘亮 通讯员 刘照璞
葛小光与他创作的毛主席画像 (网络图片)
    核心提示

    每年国庆节前夕,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就会换上一幅新作。这幅巨作出自谁之手?这些伟人画像背后有什么故事?

    告诉您,从1977年至今,这些毛主席像几乎都出自葛小光之手。作为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第四代创作者,葛小光在21日来洛时接受了洛阳晚报记者的采访。

    画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已逾40年

    葛小光生于1953年,自幼喜欢画画,18岁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美术公司,24岁时就开始独立绘制毛主席像。从1977年到现在,每年天安门城楼上更换的毛主席像几乎都出自葛小光之手,他也被称为“全世界最大广场人物肖像油画第一人”。

    每年七、八月份,葛小光就要潜心创作新的毛主席画像。他说:“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高6.4米,宽5米,重1.1吨,是全世界最重的手工绘制肖像画。”葛小光介绍,他的画室顶部由半透明玻璃铺就,因为在色彩使用上必须适应外界光线的变化,而且要考虑到天安门周围的环境——红墙、黄瓦、蓝天,画像的色彩要跟这些融为一体。

    难忘为2009年国庆阅兵创作的巨幅画像

    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至今已换版四次:第一版为1949年开国大典悬挂的头戴八角帽的毛主席画像,1950年至1952年悬挂的毛主席正面短发穿绿呢上衣的画像为第二版,1953年至1968年悬挂的毛主席侧面像为第三版,1969年至今悬挂的是第四版毛主席正面像。

    葛小光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也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改进,不过,唯独不能改变的,是毛主席画像的神韵。

    “要让人从画像中感受到毛主席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功绩,要让画像表现出毛主席的伟大和睿智,特别是他的伟人气魄。画像要端庄、慈祥,要能和人交流……”葛晓光说,为了创作好画像,他收集了毛泽东各个时期、各个角度的照片,进行了认真的观察,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去创作。

    对葛小光来说,印象最深的要数2009年国庆大阅兵时群众方阵中的毛主席领袖画像——这一幅是开国大典时毛主席的立像,葛小光“平时画得较少”,出现在国庆庆典这样的重大场合也是第一次。

    葛小光当时与另外几名画家一起跟随方队为画像“护航”,最让他挂心的就是这幅自己所画的毛主席像。当《东方红》的乐曲声响起时,簇拥着毛主席巨幅画像的“开天辟地”方阵威武前行,他仍在琢磨这幅画像。“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觉得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应该可以画得更深入些。”葛小光说。

    当晚,这幅毛主席巨幅画像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想去瞻仰涧西大厂前的主席像

    此次因工作关系受邀来洛,除了欣赏洛阳牡丹,葛小光还想了解洛阳的文化和历史,为日后的创作积累灵感。“洛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经毛主席批准,洛阳诞生了一批‘共和国长子’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葛小光说。

    在得知我市一拖和洛轴厂前广场矗立着两座毛主席像时,葛小光立即来了兴致:“我一定要去瞻仰一下,或许能为以后创作毛主席画像找到灵感。”

    相关链接

    四代画家创作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

    1949年,第一幅“城楼毛主席画像”在周令钊笔下完成,并被用在开国大典上。画中的毛主席戴着八角帽。

    1950年,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接受绘制毛主席巨幅画像的任务,画像改用毛泽东正面、短发、穿绿呢上衣的形象,并一直画到1952年。

    1953年至1963年,天安门城楼上的画像改用只露左耳的毛主席侧面像,画师是中央美院教授张振仕。

    1964年至1976年,天安门城楼上的主席画像由王国栋主画。葛小光从1977年接手这一任务至今,其中仅1979年由刘杨绘制。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