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日前,辽宁本溪高中87名体优生高考加分涉嫌造假被曝光,报道称,学校负责联系,家长掏钱办证,足球4万元、游泳8万元,集体项目学生不用上场即可拿证。目前,辽宁纪检部门已介入调查,然而复测地点及范围均不公开,其公平性再遭质疑。(本报昨日B04版、今日B04版)
加分伎俩上的拍案惊奇不过再次证明——在加分政策管不住长袖善舞之手的时候,取消体育加分、为裸分高考扫清路障,是捍卫底线公平迫切而现实的选择。
要不是本溪高中在体育加分上“薅羊毛”薅得过狠,恐怕莫名其妙的“体优生”就真的混成了南郭先生。
用当地市民的话说:“本溪高中每天晚上十一点半放学、体育课不上,怎么能有这么多二级运动员?他们连游泳池都没有,竟然有25名游泳二级运动员?”
正因为这种扎堆的体优生,竟然比锦州、辽阳等5市体优生的总人数89人仅少2人,才让少数地方体育加分政策的魅影显现在常识推理面前。
“假加分”“蹭加分”“买加分”,甚至有家长直接出钱办赛事给孩子“买”冠军……近年来,体育加分乱象频出,已经成为教育公平的拦路虎,极易成为教育腐败的重灾区。
辽宁本溪高级中学87名体优生加分涉嫌造假,目前,辽宁纪检部门已介入调查此事,虽然相关复测已经启动,但地点、范围均不公开,令公众疑虑重重。此外,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今年有74名学生获得高考体优加分也被公众质疑。
一桩桩,一件件,在高校通知书下达之前,时间还等得及真相吗?
回头来看,从1950年的高考加分规定,到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中国高考加分政策经历了一个制度化、系统化的过程。
问题是,本意在于确保公平的加分政策,在此后的数十年间,渐渐遍地开花成“权钱考生”的必杀技。
教育部近日在其官网发文,严厉打击高考加分资格造假,并重申今年全面实施的高考加分新政策:“全国奥赛科技类加分、体育特长生加分和地方性加分项目大幅减少;具有加分资格的考生由5万人减至3万人,减少40%。”
问题是,禁令之后还是禁而不绝,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该担何责?制度纰漏究竟出在何处?
体育加分并非洪水猛兽,既然操作不好、把守不住,有比没有更糟糕,那么在制度建设未曾打造好威严的“笼子”之前,倒不如关上这扇暧昧的窗户。
当然,高校也可以学学清华大学,在拒绝某地体育加分生的同时,也欢迎真有本事的亲自去高校验货。
就眼下而言,雷霆问责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及早取消体育加分政策,让裸分高考保障我们不需要再一个18年,才能坐在一起喝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