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侧畔千帆过。中国停下来的时候,世界在飞。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世界空军的第一个质变时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第三代飞机的出现。直到今天,这些飞机大部分还是世界空军的主力。飞机性能的增强为空中力量质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其二是空空导弹、空地导弹、激光等精确制导武器的广泛使用,这些武器显著增强了空中力量进行空中作战和对地作战的能力。
其三是空中预警指挥机、空中加油机、电子战飞机等专用机种的装备和使用,增强了空中力量进行协同作战的能力。空中进攻集群化。
只有中国空军沿着格斗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无论是主战装备,还是作战理论,中国空军都已经落在世界后面,说中国空军没有自己独立的作战理论更贴切。
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又进行了四次边境自卫反击战,三次陆上,一次海上。陆上的,中国全部是由陆军进行的;海上的,是由海军进行的。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新中国历史上战略环境最恶劣的时代。国家四面受敌,军队枕戈待旦,这是中国空军防御原则绝对化的一个外因。
中国军队的思维还停留在单维空间。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战场就已经是立体化、一体化,但是中国军队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小小的一江山岛战役,由于它的小,而被军事理论家们遗忘成一缕光荣的云烟。
1979年,苏联集结6个摩步师、3个空降师、280余架运输机,陆空密切协同,一夜之间推翻阿富汗政府,一周之内控制了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打了一场空地闪电战。
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打开国门对外开放,中国空军也同时放眼全球的时候,它发现,它是全球大国中唯一的一支国土防空型的空军,除了飞机性能的变化,一切都和朝鲜战争时期类似。从观念到体制,从理论到训练,一切都停滞着。
当世界空军已在依据飞机特点,编组预警机、战斗机、轰炸机、加油机、电子战飞机、运输机、攻击机、歼击轰炸机、侦察机等空中进攻集群时,中国空军还被分成相同的方块,挂在陆军军区的编制下。
当中国空军睁开眼睛发现它错过一次世界空军质变的时期时,世界空军的第二次质变正在来到。
1981年6月的一天黄昏,美国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的托诺帕试验场的灯光一齐熄灭,接着一座神秘的机库慢慢打开,一架黑幽幽蝙蝠状的飞行器悄无声息地滑出,又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黑暗之中。这次仲夏夜里神秘的飞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直到1989年12月20日的凌晨,人们才惊慌地知道,那人造蝙蝠,就是此前穿越巴拿马高度戒备的雷达系统,而对方竟毫无察觉的美军F-117A隐身战斗机,各国军界被震动了。
1991年,F-117一马当先,第一个把炸弹投到萨达姆的总统府……
最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是1999年的5月8日,5枚导弹击中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使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为3位平民举行国葬。发射这些导弹的是一架从美国本土起飞的B-2隐身战略轰炸机。
隐身飞机的问世和使用,标志着航空史上隐身阶段的来临。这是又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正像F-117和B-2所展现出来的特征一样,空中进攻力量具备了超越当前防空体系的作战能力;空中武器装备与空间精确定位和侦察技术的直接结合,使空中力量增强了精确打击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
如果说空军的第一次质变,揭示出来的趋势是,近距离格斗已渐渐被超视距格斗取代的话,第二次质变则明显昭示着空战正在被空袭所取代。
如果把空中格斗看成是肉搏的话,现代空军不仅有了用长枪杀死对方的手段,还有了一枪击中对方头颅的技术。
由此看来,现代空中进攻的实质就是不再进行肉搏,而求一枪击中对方头颅。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所有较大规模的战争,全部是一边倒的进攻者胜,防御者败。
历史把中国空军又一次推到同50年前一样的紧急关头。
历史会让中国空军再一次一鸣惊人、惊天动地吗?
(摘自《赢在制空权》 刘亚洲 著 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
(本连载结束,敬请关注下期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