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xíng)阳非róng阳,柘(zhè)城不是tuò城,泌(bì)阳也不是沁(qìn)阳……河南有哪些地名容易读错?当地名遇到多音字、生僻字时,您能通过“地名考”吗?23日,一份河南版容易读错的地名名单出炉。
1 网友列出一长串易读错的河南地名
23日,在微博征集令发布后,不少网友列出易读错的河南地名——
@郑州的哥090:有人把长垣(yuán)读作长héng。@神的孩子都混在一起:睢(suī)县不是读jū县。
@住在五楼的楼长:祭(zhà)城不是读jì城。
@有个女孩儿名叫婉君:渑(miǎn)池不是绳(shéng)池。
@-中立区怪兽-:中牟(mù),我看好多河南本地的同学都读中móu,还去查了下字典。
…………
被网友列为容易读错的河南地名还有多个。比如:荥(xíng)阳、武陟(zhì)、尉氏县洧(wěi)川镇、新密市溱(zhēn)水桥……
2 如何避免读错闹笑话?要了解地名历史由来
上述这些地名容易读错,除个别字比较生僻之外,大都和古水名、地名等遗留下来的多音字、特殊发音有关。有网友看后感慨:“原来这么多年都读错了!真该咬文嚼字、多多学习才行。”
在生活中,误读地名很容易成为笑柄。那么,如何减少读错地名的尴尬呢?
河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熟知地名厚重的历史底蕴,能帮助人们读对地名,更能弄明白这么叫的由来。
比如,郑州市郑东新区的祭城,祭字在地名中读音为zhà,却很容易被误读为jì。这个读音在全国绝无仅有,用作地名可谓历史悠久。
据介绍,西周时期,周公五子祭伯封侯在管城东北15里处建祭阝(jì)国都城,史称祭阝伯城。公元前722年,郑国灭祭阝国,“祭阝”字及其他与“祭阝”有关的地名改为“祭”字,当地民众为使后代牢记故国集体改姓为祭,读音改为“zhài”。从此,祭(zhài)姓产生,与祭有关的地名、人名读音都随之改变,祭伯城也就成为祭姓的发源地。随着多年后外地民众迁到祭伯城定居,由于口音不同,使祭的读音逐步演变为“zhà”,祭伯城简称祭城。此后,祭伯城、祭城两种叫法在当地长期使用,史书上出现有祭城屯、祭伯城、祭伯乡等叫法。今郑州市郑东新区凤凰台、祭城路街道办事处一带就是古祭国都邑所在地,沿用和保护“祭”字地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作用”。
3 个别地名被“读转”,专家称普及时最好按普通话推广
“泌,bì,泌(bì)阳,地名,在河南……”在新华字典中,多见此类和地名有关的标注。不过,有网友表示,泌阳当地人发音都是bèi阳,这种读音在字典里却没有,“是不是应该尊重当地习惯补充读音?”有网友建议。这种地方发音找不到“新华字典”撑腰的例子,绝非个例。
对此,河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郑州市区划地名处相关负责人均表示,泌阳等当地人发音和字典标注的有出入的地方还有很多,大都是被地方方言“读转”的问题。
今年7月1日起,我省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普查标准时点为2014年12月31日。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被地方方言“读转”、不太规范的地名用字、读音等问题,将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历史地名则要重点保护。
“浚(xùn)县原本应该读jùn县,后来读转音了,就成了浚(xùn)县。”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安国楼表示,在中国现有地名中,确实有一些是因“错”而成的,有些是不认识、猜字导致的,有些是地方口音与普通话差别大、咋样好念咋念,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将错就错”的。他认为,因为中国方言太多,在字典中对各种方言地名读音进行标注不大现实,不过在地名读音方面,普通话发音、方言发音可以共存,对当地人要尊重其发音习惯、民俗习惯,对外普及时最好按普通话推广。这些地名丰富多彩的读音,本身就彰显了地名中的厚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