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夷不惠来自于历史上两位著名人物,他们在仕途及为人处世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不夷不惠中的“夷”,指的是伯夷。伯夷为商末孤竹君的长子,正义感极强,为人固执。他和弟弟叔齐生活在殷纣失道、西周兴起的王朝更替之时,两人曾因反对武王伐纣险些惹上杀身之祸。商亡后,伯夷和叔齐隐居在洛阳偃师首阳山上,“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山中。
不夷不惠中的“惠”则说的是柳下惠。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以讲究贵族礼节著称。相传柳下惠生性耿直,不喜欢迎合别人,自然容易得罪权贵,接连三次受到黜(chù)免。
《后汉书·黄琼传》中写道:“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成语不夷不惠的意思就是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比喻行事既不能过于固执,又不能太随和。
“家居好山好水地,人在不夷不惠间。”现今社会,不夷不惠常被用在春联中,代表着人们追求安定生活的态度。
从古至今,伯夷不免被一些人认为迂腐、行为偏执,可想想他不为利诱、不为名惑,保持独立人格的精神,确实有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地方。至于柳下惠,孔子认为他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