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晚报,我市一批市级拔尖人才名单出炉,其中316人荣获市优秀专家这一洛阳人才的最高荣誉,涵盖工业科技、农林水牧、经营管理、高初等教育、医药卫生等多个门类。
一座城市的发展,依赖资本,更依赖人才。人才是科技应用的主体,是创新的主体,人才的技术和知识水平,是百业兴旺的根基,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句话,想把啥干好,有能人是第一位的。从这个方面讲,把拔尖人才选出来,给荣誉、奖励,是肯定、激励,也是一种带动。因此,选拔尖人才,是一件要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儿。
然而,精英毕竟是少数,那其他“庸常”一些的人怎么办?能不能成为可堪大用之才?能不能向“拔尖”“杰出”升级?
数年前,国家长期人才规划纲要提及,到2020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要从2010年的1.14亿增至1.8亿。当时就有论者打趣:1.14亿,说明人才济济,但换个角度看,1.14亿相比13亿的庞大基数,一成都不到——这是不是意味着,九成国人都当不起“人才”这个称号?
其实,对于人才的培养、引进、选拔、任用、评价,从国家到地方,没有不重视的,也都有相应的规划,但是人这个东西实在太复杂了:城市发展可以规划,企业发展可以规划,高级、副高职称多少也可以规划,但若干年内出多少泰斗、巧匠,好规划吗?
拔尖的人才当然要鼓励,但政府更重要的工作,是着力营造开放的人力资本市场、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温馨亲和的用人环境,给出富有竞争力的评价标准,形成整个社会良好的人才发展体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说到这儿,不禁想起最近晚报报道的一件事。市第一中医院的一名护士休完产假要申领生育津贴,却被告知须先给单位交5000元保证金。单位称,这是为了防止人员流失。据了解,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一边是人才难得,口口声声想留人,一边是设置门槛,条条框框缺温情。这样的用人单位少吗?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了人才不敢用、不会用,不给锻炼机会,任凭小苗沤成朽木,青丝熬成白发。
人是世间最复杂也是最感性的动物。单位职员也好,家庭主妇也罢,谁都不会甘于平庸,都期待能活得精彩。说到底,只有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施展才华、创造价值,人才辈出才有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