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伊塞克湖 | |
核心提示
抵达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一天,丝路采风团乘大巴从机场出发,5个小时后来到了天山山脉北麓的伊塞克湖湖畔。当地人称其为热湖,在中国古书中,它又叫热海或大清池,是玄奘取经路过的地方。伊塞克湖附近有岩画博物馆,又名露天石刻博物馆,也是举世闻名的。
1 伊塞克湖湖底,相传有座神秘城池
8月11日是丝路采风团抵达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一天,因为起得太早,加上两个小时的时差,大家都觉得这一天很漫长。
从首都比什凯克到要去的第一站伊塞克湖,有195公里。此行多为山路,大巴走了整整5个小时。刚开始,大家还兴奋地有说有笑,不时对着窗外的风景拍照,后来倦意袭来,车厢里就渐渐地安静了。
19岁的当地导游兼翻译阿克曼也打了一会儿盹。不过,他很快又进入了角色,努力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告诉大家,伊塞克湖是吉尔吉斯人的骄傲,它位于天山山脉北麓,海拔1600米,是世界第二大高山咸水湖,终年不结冰,因此又叫热湖。
“为什么湖水是咸的呢?这里有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生活着一位神女,一对双胞胎兄弟都爱上了她,为此自相残杀双双身亡。神女很伤心,流了很多眼泪,汇成了伊塞克湖。那死掉的双胞胎兄弟化成了两座山,至今还立在湖的南北两边。”阿克曼说完,见大家来了兴致,又补充道,“这只是个神话故事,不过,伊塞克湖真的很神奇,人们都传说,湖底有一座古代的神秘城池。”
伊塞克湖面积很大,有6230平方公里,不用说,想在湖底找到那座神秘城池需要运气。不过,唐时洛阳人玄奘西行取经时曾从这里经过,根据《大唐西域记》等书中的描述,当时人们称其为热海或大清池。也许我们应该相信,在历史上,真有那么一座城池被埋在了湖底。
对世世代代生活在湖畔的吉尔吉斯人来说,伊塞克湖不仅是圣湖、母亲湖,还是这个国家的象征。当然,它汇聚的不是神女的眼泪,而是从天山山脉上流下来的雪水。这里的湖光山色无与伦比,因此当地有一句谚语:“不到伊塞克湖,就不算到吉尔吉斯。”
当地时间中午1时许,丝路采风团终于来到了伊塞克湖湖畔。金色的沙滩、清澈的湖水与巍峨的雪山相映,伊塞克湖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不可抗拒的魅力。
2 岩画博物馆,石头记录历史
在湖边吃过午餐,大家稍事休息,下午3时出发去岩画博物馆。岩画博物馆又叫露天石刻博物馆,在吉尔吉斯斯坦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它距伊塞克湖不远,只有10分钟左右的车程。
午后的阳光十分强烈,阿克曼与女导游Olga(音“奥丽嘎”)先下车,与岩画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接洽。随后,丝路采风团成员也纷纷进入博物馆。这个岩画博物馆颠覆了很多人对博物馆的印象,因为它看上去就是山脚下一大片乱石,只不过石头上绘有马、狼、长角山羊、山羊、雪豹及一些狩猎的场景等。
“很多岩画看不清楚,是风化了吧?”面对大家的疑问,阿克曼认真地解释:“这些岩画的历史,从公元前1500年就开始了,它描绘和记录了古人在这里的生活,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
在太阳的炙烤下,大家不一会儿就冒汗了,光线太强也影响了岩画的观赏效果。阿克曼说:“来这里参观的最好时间是早晨和傍晚,尤其是早上五六点,太阳刚升起来,岩画比较清晰,拍照非常漂亮。”
这是阿克曼第二次来岩画博物馆。他之前带旅行团来,只停留了不到10分钟。无独有偶,我们正参观时,来了一个韩国旅行团,这些人只在入口一幅标志性的岩画前拍了照,很快就离开了。
临走时,丝路采风团将带来的国礼之一——涵墨轩的老子《道德经》拓片,赠送给了岩画博物馆。管理员娜塔丽娅代表馆长接受了这份珍贵的礼物,表示要认真将它珍藏。对《重走丝绸之路》一书,她也很感兴趣,一拿到手就翻阅起来。
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一天,丝路采风团成员对这个国家产生了美好的印象。今天就要返回比什凯克,一路能看到什么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通过中国联通从吉尔吉斯斯坦乔尔蓬阿塔镇发回报道)
延伸阅读
吉尔吉斯:“草原上的游牧民”
□特派记者 张广英 李燕锋
一次,吃过午饭,导游阿克曼与大家闲聊。他虽然只有19岁,看上去却颇为成熟,对大家有问必答。
我们想出许多问题问他,包括他有几个兄弟姐妹之类的问题。他一一回答之后,突然露出了纯真的笑容,说:“其实,Olga不是吉尔吉斯人,她是俄罗斯人。”大家都看向美丽的Olga,他便轻声用俄语向Olga翻译了一遍。顿了一下,他又调皮地说:“我也不是吉尔吉斯人,我是乌兹别克人。”
原来,吉尔吉斯斯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人口500多万,有20多个民族。在1991年从苏联独立出来前,这些民族就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虽然吉尔吉斯语被定为官方语言,但阿克曼告诉我们,大家更多是用俄语交流的,学生们在学校也学习英语,只有在偏远地区或在家里,人们才说吉尔吉斯语。
吉尔吉斯意为“草原上的游牧民”,这个国家面积不大,却与中国有约1100公里的共同边界。它在古丝绸之路上有着重要地位,在历史上也曾多次被纳入中国版图。
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分为七个州,传统意义上又分南北,伊塞克湖属于北方。虽然已由游牧转向定居,但这里的人还保留着住圆形毡房的习惯,将它建在固定住房的附近。
关于吉尔吉斯的历史,一般认为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01年,当时在《史记》中,它被称为鬲昆或隔昆。根据《汉书》的记载,它又被称为坚昆。阿克曼说,其实吉尔吉斯人有类似蒙古人的面孔,和他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