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了陇海铁路洛潼段桥梁抢修事件之后,1950年,谢琰被派采访河南的财经发展情况。1952年春天,谢琰从洛阳出发,步行前往嵩县车村,考察当地劳动模范张孝仁小麦密植的事迹。
1 专题采访嵩县劳模张孝仁
1950年,新华社河南分社的人员有所变动,社长史乃展调往广西,新任社长雷行是由湖北调来的。谢琰仍为记者,被分派采访河南的财经发展情况。
据《新华社六年》一文记载,1952年春天,谢琰曾进行过一次专题采访。
当时,谢琰被派同由河南省农林厅、河南大学农学院、洛阳专区农林科的同志组成的考察小组一起,前往嵩县南部的车村考察当地劳动模范张孝仁小麦密植的事迹。
阳春三月,谢琰从当时的省会开封乘火车到达洛阳,住在老城西大街地委招待所。当时,“第一个五年计划”尚未公布,洛阳还是个约有10万人口的小城市,洛阳专区和洛阳县并存。
谢琰回忆,那时“三反”运动正在各单位进行,各机关单位都在抓“老虎”(记者注:当时把揭露出来的贪污分子称为“老虎”)。
谢琰在洛阳市区停留了两天,待河南省农林厅、河南大学农学院、洛阳专区农林科各单位派出的同志聚齐后,洛阳地委的同志向谢琰一行人介绍:“车村距嵩县县城有50多公里,是伏牛山的腹地。沿途高山深谷,绵延不断。这里到嵩县,交通条件很差,不但没有汽车,而且连牛车、毛驴也难遇上,你们一路要辛苦了。”
2 步行上路,入住宋天才大院
谢琰一行四人就这样步行上路了。翻过龙门山,沿着通往伊川、嵩县的道路,晓行夜宿,一直南行。
大概在第三天的下午,才到达嵩县城北的田湖镇。谢琰等人在这里住了一晚,住在原国民党中将师长宋天才的大院里。
当地村干部向谢琰等人介绍:宋天才幼年家贫,曾在伏牛山中用扁担肩挑粮食贩粮10多年,后来参加镇嵩军,由连长、营长、团长、旅长一直升任师长。蒋介石曾调他到江西及大别山区“围剿”红军。抗战初期,宋天才率军守福建海防,因作战不力,厦门失守,被撤军职,回乡居住。
资料显示,宋天才返乡后,建造了庄院。他先后任职嵩英中学(今嵩县一高)校长和嵩县参议会议长,成为全县众士绅之首和政坛的风云人物。
1944年,嵩县沦陷,日军曾两次劝说宋天才与日军合作,许给他做高官等承诺,均遭拒绝。日寇恼怒,派兵捉拿他,宋天才逃到深山隐居,才免遭毒手,他在1947年解放军挺进豫西时,却组织地主武装与解放军对抗,拒绝劝降,使解放军遭受数十人伤亡。解放军将其打败,宋天才潜逃南京。江南解放后,宋天才在上海被捕,1951年7月在田湖镇伏法。
离开嵩县县城时,因为嵩县南部山区山高路远,更加崎岖难行,嵩县县委的同志给谢琰一行找了名向导,在山路上疾走了两天,终于到达了车村。
3 张孝仁的小麦丰产田,亩产近千斤
车村三面环山,是高山环抱中的一个小盆地。
张孝仁,时年30多岁,中等身材,面黄肌瘦,不像是身体健壮的农民,但他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当时土地改革结束不久,国民经济正处于恢复时期,“科学种田”的口号还没有提出,“合理密植”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张孝仁这个深山沟里的农民,默默地在这方面摸索、试验着,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张孝仁采取了什么样的做法提高产量?他连续两年采用了适当增加种子、增加麦苗密度的办法,并配合好施肥、浇水,使小麦产量逐年增加:1949年,小麦亩产140斤;1950年增至378斤;1951年增至672斤。当时,小麦一般亩产只有200斤左右,张孝仁的试验成果逐渐引起了当地县、专区和省有关部门的注意,谢琰一行到车村,就是要实地考察、总结他的丰产经验。
谢琰一行随张孝仁一起到了他的丰产田,大约有一亩多地,耕地地势低洼,水利条件较好。谢琰跟着几位农业专家,观察土壤,计算苗株,询问播种的数量及施肥、浇水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张孝仁的小麦密植合理,水肥适当,估计夏收亩产可在1000斤左右。
谢琰一行在车村停了五六天,经过研究,写出了3000多字的考察报告,之后动身返回。当时,《河南日报》对此进行了简短的报道。
1952年夏收之后,张孝仁的试验田获得大丰收,亩产近千斤。《河南日报》用近一个整版的篇幅,对张孝仁的丰产事迹及获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6月,周口市农科院培育的小麦品种“周麦22”以亩产764.2公斤的成绩,创下了国内千亩高产示范方实收最高的亩产纪录。而早在1952年,张孝仁就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使小麦亩产近千斤,这的确是一个奇迹。
资料记载,1952年,嵩县农业科学试验站投建,其位于嵩县闫庄镇,1985年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农业科研系统30个重点县站之一,洛阳市唯一的省重点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嵩县农业科学试验站的投建与嵩县农民张孝仁的“科学试验”是否有关,我们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