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孤儿院的孩子们合影 |
| ▲加德满都街景 |
| ▲所住房间的窗户 |
|
编者按
上海大学大二学生王源昕,家住洛阳新区。通过网络义工组织,她于6月14日至28日赴尼泊尔支教两周,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附近的一个名叫Dhulikhel的城镇教小学生及孤儿院的孩子们英文。支教期间,她写下5万多字的见闻日记,现整理成系列稿件刊发,让我们从大学生的视角认识一下尼泊尔。
拿到签证的时候,我有过瞬间的退缩,我承认我有一点点被吓到:出现在我护照上的只是一张贴得歪歪扭扭的像商标一样的纸片,上面盖着几个模糊不清的印章,有些信息甚至是手写的——整个护照散发着浓浓的山寨气息。我开始担忧未来两周的生活。
说来惭愧,我决定利用大二假期去尼泊尔支教不无冲动的因素。身为上海大学一名物理系的“学渣”,一学期枯燥乏味的学习让我有了换种生活的想法,我太需要到一个偏远宁静的地方放空自己——唔,听说尼泊尔人的幸福指数是最高的。
6月14日,我怀揣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毅然决然地迈向那片陌生的土地。
尽管已做足了心理准备,当地落后的现状依然超乎我的想象。从飞机上往下看,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就像一个巨大的破旧村庄,拥挤、凌乱、黄沙漫天,一眼望去甚至没有高楼。事实上,在此后的半个月中,我确实认真地数过沿途每一栋“高楼”,真的没见到一栋楼房超过九层,而听起来“高大上”的尼泊尔首都机场——特里布万国际机场,也不过是一栋二层小楼。
然而,这一切都没能阻止我在第一时间爱上这个国度。从踏上尼泊尔领土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她的热情与友善:拥挤的门口,胖胖的大叔伸出手臂帮我阻挡人群;一脸和善的边检官操着口音浓重的英语跟我拉家常;整个支教过程,我都住在当地一位小学校长的家里,他们全家人给了我他们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一切……
也许是由于物质匮乏,尼泊尔人的生活节奏非常慢。那天晚上,我趴在泥巴地上(因为房间里除了一张床空无一物)写日记,觉得这就是我喜欢的一种状态:没有负担,没有压力,不用在乎时间,不用在乎还有多少事没做……我真的喜欢这种安逸。
在上海读书的这两年,被周围环境所感染,我已习惯于忙碌,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好像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直到在尼泊尔真正地放松下来,我才感受到平时被我们忽略的那些唾手可得的幸福。原来,到尼泊尔真的可以让人变得很快乐,不是这里有什么了不起的快乐,而是这里的生活让我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快乐。
我想,这也正是为什么尼泊尔人能有极高的幸福指数:不是因为他们多么富有,而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发现幸福、享受生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