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女孩在逛街时都有这样的感觉:你看中了一个包,在跟老板讨价还价之前,心里已经对这个包有了一个大概的估价,比如超过500元就不买。一番砍价,如果这个包的实际市场价格高于500元,你肯定扭头走人;如果低于500元,你肯定感觉非常开心,“比预想的便宜了呢”。
这个买卖的过程就涉及了一个经济学概念,消费者剩余,又称消费者的净收益。它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消费者最高愿意出价500元,而这个包的实际价格为350元,那么消费者剩余就是150元。
同理,我们可以知道生产者剩余为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给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们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数量,简单地说就是卖者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得到的价格减去卖者的成本。
因此,在整个市场中: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买者的实际支付价格,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收入-卖者的实际成本,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卖者的实际成本。
从以上公式我们可以知道,要想总剩余提高就需要买者增强其支付意愿,卖者降低其生产成本。实际上同样如此,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生产过程。为了交换的达成且双方都能够实现剩余最大化,买者总是寻找要价最低的卖者;卖者总是寻找出价最高的买者。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生活中,买者和卖者之间都在寻求一种平衡,并不会出现买者出价无限高,卖者要价无限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