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有“五戒与十善”之说,那么,海严的所作所为算什么呢?至少也算行为不端。如依戒律,应按“摈逐”进行处罚,即摈出僧团,等于开除或除名。如果海严受到这样的处罚,那可是生不如死了。对海严来说,为了能永远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他时刻盼望能找到一个向住持提出还俗的理由,这个理由最好是冠冕堂皇、顺理成章的。但这个理由能从何说起,又如何向住持开口呢?
然而,海严的想法,海严不说住持又如何得知?梅子已有身孕,梅子不说,海严又如何知道?海严忘了辛勤耕耘必有收获的自然规律,忘了危险正在悄然逼近。
住持虽不知情,但从刚才海严和梅子的行为上已略知一二,他看出了两人已相爱很深,知道两人已身陷困境。说实话,住持舍不得海严,海严是古圣寺的品牌啊。一是帅,海严美男子的容貌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二是福,海严能用短短几天工夫把《金刚经》倒背如流,这在整个佛教界恐不多见;能把现有的佛教典籍通读一遍,并能熟记其中的重要章节,在古圣寺就他一人。学识渊博、过目成诵,这是古圣寺之福啊。三是财,海严会看相,而且看得非常准,吸引了众多大户人家来寺求吉免灾,是名副其实的善财童子。四是义,海严相信因果!佛法浩瀚,但说一千道一万,不外乎因果两字,除却因果,就没有佛法。因此,在方丈眼里,海严是真正的佛家弟子。
但是,贾勋向来是说一不二的,贾勋的话住持怎敢违背?从爱护海严的角度考虑,住持也得想方设法让海严还俗。
如何让海严还俗?从佛教历史上看,还俗的原因有三种:一是自身不欲为僧侣而除去僧籍者,如心生退堕,或因世尊之教诫甚深甚难,学道亦复甚深甚难而退出者。二是因犯罪而被逐出教团者。三是奉朝廷之命而还俗者,如北周武帝之灭佛。依照戒律规定,僧尼可以自由舍戒还俗,然而比丘尼还俗后则不得再度出家,比丘可以出家七次。这些都不适用于海严,但遵父母之命还俗确有先例。而且,海严的父母也一直在请求住持促使海严还俗。
一切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农历九月十五,古圣寺举行布萨,即全体僧人会议,这种会议每半月召开一次,在此会议上犯戒者可以忏悔。会前,住持也与海严进行了沟通,方丈惋惜了一番,海严推谢了一番,事情就此敲定。
会议进行到最后,住持宣布了海严还俗一事。
住持说:“法师海严,俗名赵峰,既住丛林以来,谨守清规,熟读经书,广修善法,普度众生,实为丛林不可多得之高僧。怎奈其父母年迈,情境困顿,且其父母数次往返,求其还俗。我佛慈悲为怀,不忍伤情,遂责其还家。但海严佛缘牢固,真实拜佛,允其为丛林俗家弟子,从居士戒。海严,你听明白没有?”
丛林即禅院。
海严闻听此言,双手合十,恭敬地答道:“蒙住持慈谕,我海严实心领悔。”说后,向住持及在场僧众三拜,然后结斋回家。
海严还俗后,和梅子各自过着平静的生活。白天,两人厮守一起,相互勉励着寻找古玉的线索,锲而不舍;夜晚,海严回到赵沟侍奉父母,或留在天坑里冥思苦想,梅子则和杨春返回县城。
到了农历十月十五,小雪已过,天气渐渐寒冷,海严和梅子从竹楼搬进窑洞居住,窑洞已用白石灰粉刷一新,海严新打造的家具一应俱全。窑洞冬暖夏凉,很适合居住。
这天早上,太阳出来了,梅子走进了窑洞。海严见到梅子,两人自然免不了亲昵。之后,海严从柴火炭灰中扒出几个红薯,递到梅子手中,看着梅子有滋有味地吃着。海严好像突然悟到了什么,他站起身,等着梅子吃完红薯,说:“走!”然后拿出镢头、铁锨,领着梅子向山洞走去。
刚走到洞口,突然从山洞中传出汪汪的狗叫声,随即从洞里窜出一条狗来,吓得梅子躲在海严身后。那狗护着洞口,并不进攻,只是叫个不停。海严护着梅子,取下连弩,正要射击,那只狼忽然跑了过来,与那狗很是亲密地接触了一番后,狗不但不叫了,还温驯地向海严摇起了尾巴。
(摘自《玉色瑗姿》 贾海修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