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风古韵品中秋
□李晓霞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文人墨客喜欢把酒言欢、对月抒怀,写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
唐诗宋词里的中秋憧憬的是人月团圆的良辰美景。
李白在《月下独酌》里这样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花好月圆夜,诗人不甘于月下独酌的冷清寂寞,遂举杯邀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把举杯明月成伴、低头身影相伴的悠然自得和洒脱,用浪漫的笔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中秋明月又是另一番模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举杯问月,向往美好的明月,可是认为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不如留在人间于月光下翩翩起舞。词人的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在天上人间自由飞翔,尽显词人豪放洒脱的性格。苏轼通篇咏月,在词中寄托了他对天下有情人的美好祝愿。特别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亲人即使远隔千里,只要明月在,亲人们就能通过仰望同一个月亮,把彼此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这与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古诗词中品中秋,可以让人逃离喧嚣的尘世,静下心来欣赏生活之美。
清代皇宫过中秋
□佚名
清代,只要进了农历八月,京城全是卖兔儿爷的。兔儿爷虽然在天宫里职位不高,但因与人打交道,当然得伺候好,不然他到天宫说人坏话就惨了。拜兔儿爷得招待他吃的,讲究的选毛豆和鸡冠花,有的就直接供两盘胡萝卜。
拜了兔儿爷,还要祭拜月宫神码(符象),用到的供品主要是月饼。另外,祭拜时还要供九节莲藕,意为节节平安;西瓜皮上要刻上花纹,叫团圆瓜。慈禧太后这老太婆很挑剔,她觉得月饼与妇科病——“月病”听着相似,叫着不雅,便将月饼改名为“月华糕”。祭拜完毕,月饼要留几块保存起来,待到当年的除夕再吃,寓意当年圆满平安。
八月十五这一天,皇帝要接受大臣朝拜。中午皇帝“做东”设宴招待大臣,宴席上的盛菜器皿都是金银所制。菜品虽不稀奇,但只有三品以上大员才能参加。晚上,皇帝要举办“泛舟赏月灯花宴”,与皇后等众佳丽吟诗赏月,附庸风雅一番。
拜月用过的供品,太后会分成若干份,赐予参加祭拜的人。供品不算名贵,但象征着身份,能分得供品,说明和皇帝、太后关系好。
清代,老百姓中秋只过一天,皇帝一般过3天,到了慈禧太后这里要过5天。这老太婆能折腾会享受,大清国在她手里折腾来折腾去,最后被弄得国库空虚、国力衰微,以至于被外国侵略者欺凌。
赏月对联集锦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 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 明日年头 年年年尾接年头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中秋赏月 天月圆 地月缺
游子思乡 他乡苦 本乡甜
一夜五更 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 中秋八月之中
(宗合)
名人的中秋癖好
□李金鹏
古代很多名人在过中秋时都有一些癖好,在一般人眼里便是“不走寻常路”。
房玄龄是有名的“妻管严”,“吃醋”一说正是源于家中的“母老虎”。唐朝人过中秋,女子要拜月,房夫人自然也拜月。“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月时,老房得离开,但又不能离得太远,因为拜完月他还得搂着夫人赏月。百无聊赖的老房,常拿一把小石子往井里抛着玩。房夫人拜月是为了年轻漂亮,老房就拍夫人的马屁,丢一个石子,发出咚的一声响,他就喊一声“咚,年轻了1岁”,再丢一个石子,又喊“咚,又年轻了1岁”。
欧阳修在中秋这一天喜欢糊灯笼,然后和下人去野外逮蚂蚱。逮了蚂蚱,回家拿油一炸,蘸点儿酱油、撒点儿盐,然后呷几口小酒,别有一番美妙滋味。只是难为了和他一起逮蚂蚱的下人,只能看不能吃,他们只好一个劲儿地咽唾沫。
明朝巨富沈万三乐善好施,经常接济穷人,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他会派人在路边支几口大锅,又是熬粥,又是炖肉,犒劳穷人。晚上,他还会派人用红布包上钱,往穷人家的院子里扔,一边扔一边喊:“中秋下雨钱,日子过美满。”这场景像极了电影《让子弹飞》里的场景。
纪晓岚擅长捏泥人,中秋这一天,他就在家捏兔儿爷。他捏的兔儿爷4尺来高,浓眉大眼,炯炯有神。中秋赏完月,人们要祭拜兔儿爷,一般的供品是毛豆和玉米。纪晓岚觉得兔儿爷是自己“请”到家的,应该好说话,有一年中秋,他给兔儿爷供的是一盘木炭、一片青瓦。要是兔儿爷显灵,不骂死他才怪。
中秋别名知多少
□古傲狂生
古往今来,中秋有没有别名呢?笔者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中秋的别名还真称得上“琳琅满目”哩!
中秋,自然是在秋天的中间。古人以农历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中秋是农历八月十五,正位于秋天的中间,这个名称恰如其分。
中秋跟农历八月息息相关,因而,其别名里有不少跟八月有关。像八月节——八月里的最大节日,可不就是中秋?八月半节——八月过了一半,正是八月十五。海南有的地方过中秋很隆重,青年男女集会,互赠香糕、月饼、花巾、彩扇等,还要举行对歌活动,称为八月会,又称调声节。唐朝时中秋还有一个别称叫端正月,韩愈在《和崔舍人咏月》中说:“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
与月亮有关的中秋别名也不在少数,如月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既追又玩,还要拜,看来古人对月亮的崇拜还真是无以复加啊!由于中秋时的月亮最大,古人也将这个日子称为月夕。
中国人最重团圆,中秋这天月亮最圆,人们也都尽可能地在这一天赶回家,与家人团圆,因此民间也称其为团圆节。
古代称月亮为太阴,旧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中秋这天也就成了女人们的节日,故也称女儿节。
中秋很早就走出国门,那它在国外又有哪些别名呢?朝鲜、韩国沿用中国旧称秋夕,韩国有时也称中秋为感恩节,家家户户吃松饼。日本的中秋称十五夜或中秋名月,人们不吃月饼,吃月见团子。东南亚受中国影响很大,缅甸的中秋称光明节,老挝的称月福节,泰国的称祈月节,而越南的中秋佳节儿童是主角,因此中秋更像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