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一天,是在深秋,我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留在新闻部当编辑,还是到《经典洛阳》栏目组当一名专职记者?
当时,女儿才两岁,我需要时间照顾她。面对《经典洛阳》这个洛阳晚报的名牌栏目,我还是想打退堂鼓。
早在七八年前,出于对洛阳历史文化的热爱,我在孙钦良老师的指点下,就“客串”写过几篇《经典洛阳》的文章。因此,我深知若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加上“把冷板凳坐穿”的心理准备,要胜任这项工作难度很大。自己本非洛阳人,又是理科生,除热爱洛阳和喜欢读书外,实在找不出太多优势,我怕辜负了这份信任。
然而,没过多久我还是接受挑战,成了孙钦良工作室的一员,从此与《经典洛阳》“绑定”,至今已有三年。
回顾我写《经典洛阳》这三年,感受可谓五味俱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左手是鲜花,右手是荆棘。
孙钦良老师说过,我们写的文章是给广大读者看的,在兼顾学术性的同时,一定要通俗,让“卖苹果的也能看懂”。我循着这个思路去写,果然被很多读者接受了。他们一如既往地读《经典洛阳》并悉心收藏,有不少人还打来电话交流感想、提出建议,给我莫大的鼓励,我一直心存感激。
读者给予我“左手鲜花”,这是看得见的赞誉,而“右手荆棘”则是谁写谁知道。三年来,多少个灯下敲字的夜晚,从不爱说后悔的我,也会想象大学时如果选择历史或中文专业该多好;几乎每天都在思索要写的内容,走路步履匆匆,也因此会羡慕路边闲坐的人,感叹“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但是,在去年和今年两次参加“重走丝绸之路”活动后,在对洛阳的历史文化了解更多后,我对自己的工作也认识得更清楚了。补充历史、还原历史,让更多的人认识真正的洛阳,是《经典洛阳》栏目的使命。在这条路上,我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