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0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打造千年帝都的“现实之城”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9 月 26 日 星期    【打印】  
打造千年帝都的“现实之城”
□《河南日报》记者 杨玉璞 《洛阳日报》记者 李江涛 白云飞
    ■编者按

    昨日,《河南日报》刊发《打造千年帝都的“现实之城”》一文,报道我市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古城保护与整治,让老城居民真正享受到古城保护与整治带来的民生改善和地缘优势形成的发展机遇。本报今日全文转发,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

    洛阳,一座充满魅力的帝都圣城,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城市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闪耀华夏文明长河。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5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

    在五大都城遗址的中心地带,保存着迄今尚存的古代城池——洛阳老城。

    历史沧桑,老城留下的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帝都的传奇。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历史光环笼罩下的洛阳古城,已渐渐成为洛阳市面积最大、人口最集中、基础设施最差的棚户区,散落其中的几十处文物古建筑岌岌可危,文保与民生困局亟待破解。

    如今,经过充分酝酿和科学规划,洛阳古城整治与保护项目已经启动,历经三年打磨的古城保护性规划已经敲定,项目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根据规划,保护与整治工程将围绕“一环、两轴、三片、八节点”的总体布局,打造独具河洛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古城,最大限度实现“民生改善与资源保护深度融合,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共同繁荣,文化福祉融入百姓家园”,让老城居民真正享受到古城保护与整治带来的民生改善和地缘优势形成的发展机遇。

    文庙广场片区效果图

    古城名片   河南府文庙

    河南府文庙始建于金元时期,重修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依东南隅中部台地而建,坐北朝南,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其明清格局自南向北依次为琉璃陶塑彩龙壁、棂星门、辟雍、泮池、石桥、戟门、大成殿、后殿,共六进院落,目前仅存戟门、大成殿、后殿,是国内较少见的元代建筑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规划设计将修辟文庙广场,恢复河南府文庙原有建筑群。以广场为核心,将河南府文庙及周边的曹操点将台、妥灵宫等遗址巧妙融合,构成古城内最重要的文化组团。

    1【地位】 洛阳尚存的古代城池

    “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洛阳。”这是对中华文明史和洛阳历史地位的最好概括。

    洛阳老城,是金代在隋唐城遗址上兴建的,历经元、明、清及民国至今。800年的历史沧桑,城池格局、街巷框架基本未变,是洛阳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城池。

    历史的沉淀,给古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在洛阳古城主体的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依旧如初,城墙遗址仍可追寻,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个。董公祠、妥灵宫、文峰塔、河南府文庙、明清鼓楼等人文景点星罗棋布,是游客探寻古都洛阳文化记忆的必到之处。

    古城区域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保护与整治,见证了洛阳古城千年历史的文物古迹和古宅大院,显得十分落魄,难以让人感受到千年帝都的繁华与厚重。站在重建的丽景门城楼上,放眼东望,只有西大街细长的青石板路和街道两旁青砖灰瓦的店铺,勉强使人联想到洛阳古城模糊的历史画面。古城在悄悄地没落,让人深思保护与整治势在必行。

西大街效果图
    2【现状】 洛阳最大的棚户区

    走进西大街222号,十几户人家沿着约1米宽、十几米长的坑洼小巷居住,密不透风。有的房子十分低矮,墙砖风化严重,直往下掉粉末;有的屋顶瓦片残缺不全,铺着石棉瓦。居民们说,大风天气,瓦片乱往下掉。不仅如此,上厕所还要走200多米远。

    西大街222号竟是著名的河南府城隍庙原址,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只剩下一道门,曾经华美的古建筑已经荡然无存。

    在古城东南隅、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内,有30%是公共房屋。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与保护,数十年来,古城区域内民居擅自改建、私搭乱建房屋行为屡禁不止,“院中院”现象普遍存在,住户与住户之间距离很近,采光和通风条件很差,屋内狭小、阴暗潮湿。水、电管网老化,气、暖不通,环卫设施滞后,低矮拥挤的民居与危房掺杂在一起,加上没有消防设施和通道,诸多安全隐患危及居民的人身安全。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就没有进行过科学、系统的基础设施改建。近年,市区两级政府虽陆续投入资金改造旱厕,完善照明配套,疏通下水设施,但这种修修补补的整治改造远远不能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就是这个基础设施极不完善的区域,人口密度却极大,1平方公里内居住着2万多人。

    与生活设施的缺失并存的是,大量文物被破坏、侵蚀。古城骄傲地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府文庙和安国寺、河南府城隍庙、文峰塔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些文物遗址要么被周边杂乱无章的建筑掩盖,要么被占用、被侵蚀,杂草丛生;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大院多被居民占用,大量新建、翻建的建筑分化着院落格局,建筑形态已被破坏;几十处具有文物价值的明清建筑,更是散落在破败的民居之中,有的已是残垣断壁,危在旦夕。一名外地游客感叹:“老城街区内的私家大院经年失修,就连最具代表性的文峰塔,三面都被破旧建筑包围,连给文峰塔照个全身照的地方都找不到。”

    “这里的每一平方米土地上都有故事,曹操的点将台,存放关公首级的妥灵宫,武则天做礼拜的安国寺,狄仁杰办公的府邸……但这些被周围不和谐的建筑淹没,还有的被占用、被侵蚀,几乎所有现存的文物景点都是危房。”说起这些,原居住在这里的张大爷感到遗憾。他说,一些居民从古城搬迁之后,不少文物贩子前来偷砖揭瓦,文物损毁日益严重。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古城留下的文化遗迹将越来越少!

    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老城在不破坏原街道格局的基础上,将所有道路铺上水泥;2001年,老城又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铺上青石板,重建丽景门和鼓楼,但这种“补丁式”的修葺,并未真正改变老城的破败景象。

    老城旧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曾有很多历史名人典故和文物古迹。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古城的居民并未切实享受到身居古城的优越性和地缘优势带来的发展机遇。这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被占用或闲置,如明珠蒙垢,难以向世人展现其耀眼的光辉。 (下转A11版)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