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尔·波特近照 (资料图片) |
|
开栏语:20世纪90年代初的洛阳在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比尔·波特眼中是什么样的?那时的外国人来洛阳旅游都看些啥?近日,洛阳晚报记者在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比尔·波特写的《黄河之旅》一书中找到了答案。根据书中内容,1991年3月中旬至5月底,比尔·波特开始了从山东东营到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洛阳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站。即日起,本报将分上下两篇解读比尔·波特的洛阳之行,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
1991年3月中旬,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比尔·波特从黄河入海口——山东东营出发,开始了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洛阳是其中第8站。
在洛期间,比尔·波特曾前往龙门石窟、白园、关林等景点参观,并在《黄河之旅》一书中进行了详细记录。
1 开启黄河之旅,从黄河入海口到黄河源头
比尔·波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他曾以“赤松”为笔名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著作翻译成英文出版,在欧美引起了极大反响。从1972年起,他大多数时间生活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常在中国内地旅行,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作品。他的关于中国隐士的作品《空谷幽兰》在美国一经出版,即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2007年,《空谷幽兰》中文版推出后,受到国内读者的欢迎,畅销至今。
鲜为人知的是,1991年3月,比尔·波特从黄河入海口——山东东营出发,沿黄河逆流而上,途经济南、郑州、洛阳、延安、包头、临夏等20多个城市,探寻了黄河流域的各种文化遗址和历史建筑,探寻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历时两个多月,行程5000多公里,最终到达了约古宗列盆地的黄河源头,完成了从黄河入海口到黄河源头的文化之旅。
2012年4月,比尔·波特所著的《黄河之旅》出版,在书中,比尔·波特道出了黄河之旅的初衷:“五千年前,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此后一直到宋朝,那一带都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地带,持续了四千年。我要走遍整个黄河流域,更多地了解成就了如此伟大文明的事件、人物和景观。”
在洛期间,比尔·波特曾前往龙门石窟、白园、关林、白马寺、古墓博物馆(今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汉光武帝陵等文化景点参观。《黄河之旅》一书中有《洛阳:翩翩白马自西来》一章的内容,其中详细记录了他对洛阳的印象。
2 最先游览龙门石窟
《黄河之旅》记录了比尔·波特对嵩山少林寺的印象:“经过少林寺,嘈杂的人群尤其是导游们的扩音器真让我受不了。”
坐上三轮车,比尔·波特回到登封,然后换乘巴士,前往洛阳。
从书中《洛阳:翩翩白马自西来》的文章题目我们猜想,比尔·波特对洛阳的第一印象应该是白马寺,白马驮经西来,成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不过,到了洛阳,比尔·波特却把龙门石窟作为自己最先游览的景点。
在洛阳,比尔·波特“选择酒店的运气不佳”,当时的洛阳“许多酒店为了创收都办起了夜总会,我房间的下方不幸就有一个。即使戴上耳塞,依然能够听到下面的卡拉OK,都下半夜很晚了,还在那儿唱个不停,搞得我一夜未眠”。
为了早点儿到达龙门石窟,在第二天太阳还未升起的时候,比尔·波特就昏昏沉沉地冲出酒店,来到门前的大街上,坐上了前往龙门石窟的公交车。
3 比尔·波特把龙门石窟与丝绸之路联系了起来
从《洛阳:翩翩白马自西来》一文的内容可以看出,比尔·波特在来洛阳之前,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对龙门石窟的了解颇多。比尔·波特写道:“尽管许多佛像被外国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盗走了,但留下来的一些佛像依旧让人深感震撼。我是7点到的,正逢第一缕阳光从河东边的山上射过来,明亮地打在悬崖上。此时大门开启,景点开始售票了。”
此外,比尔·波特还把龙门石窟与丝绸之路联系了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商队每向前到达一个地方,就会停下来向神灵谢恩,感谢神灵保佑他们平安地走过了这段旅程。当他们进入中国境内时,停下来的第一站是敦煌。在他们的财力支持下,敦煌留下的佛教艺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宗教艺术之一。从敦煌开始,丝绸之路一分为二。一些商队向东走,在大同留下了云冈石窟。大多数商队继续向东南走,前往长安、洛阳。一路上,他们也留下了类似的艺术宝库,如兰州附近的炳灵寺石窟(记者注:位于甘肃省临夏市永靖县西南部)和天水附近的麦积山石窟。在丝绸之路的尽头——洛阳,他们为中国艺术留下了最伟大的遗产——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西山的卢舍那大佛给比尔·波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有一尊即使不是全世界也是全中国最宏伟的石雕佛像,那就是17米高的卢舍那大佛。大佛在公元7世纪开凿于峭壁之上,佛像位居窟龛中央,现今依然保存完好。”
4 寻访白园和关林,凭吊白居易和关公
观赏完龙门西山石窟之后,比尔·波特过桥来到伊河对岸的白园,这里埋葬着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白居易。在那里凭吊过后,比尔·波特坐在了一张石桌旁,“我就那样一直坐着,神思着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怀,直到看见河对岸有大量游客涌来,才又过桥回到对岸,沿着一条岔路去看另一座墓。这位不是诗人,而是将军,他就是关羽,多数人习惯称他关公。”
作为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比尔·波特可谓是“中国通”,他对关羽了解甚多:“关羽生活在公元3世纪上半叶,当时中国分裂为3个互相对立的政权,其中一个政权由刘备统治。刘备希望统一中国,匡扶汉室。关羽追随刘备打天下,他是一个红脸黑髯、战无不胜的威猛丈夫。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他的英雄事迹,把他描写成一个义薄云天的人物。当关羽被孙权擒获并斩首后,曹操感佩他的忠义,便将他的首级带回洛阳,以诸侯之礼安葬于此。”
从此,关羽就成了正义的化身,在中国随处可见供奉关羽的神龛。当然,在关羽墓前,比尔·波特也凭吊祭拜了一番。
比尔·波特的洛阳之行还有什么故事?请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