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焕有 大学教授,学报编辑。酷爱国学,书虫一个。遨游上下五千年,思考江湖风雨间。读《世说新语》,感悟当下人生。撷取历史片段,愿与读者分享。 |
|
“传说中有一片净土,在太阳的那边住,一颗心不再飘浮,只想回到梦中的小屋……”《净土》的旋律常常在我耳畔萦绕。每当这时,我的心情就慢慢趋于平静。
我们都是凡人,面对诱惑会激动,遇到生活不公会生气……但当安静下来之后,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心生愧意。
古代有一个人叫孙叔敖,小时候的某一天,他回家大哭不止。母亲问其故,他说:“据说见到双头蛇的人会死,我今天见到了。我恐怕快死了!”母亲问蛇在哪里,他回答:“我怕后面的人再看见,就把它杀死埋了。”母亲劝他:“好人有好报,你不用再伤心了。”后来,孙叔敖不仅没有因遇见双头蛇而死,而且当上了楚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明知自己将死,还能为别人考虑,是心中那片净土长出的果实在发挥效力。
东晋名士庾亮,也遇到了一件事:他的下人给他买了一匹马,有人对他说,这种马额前有白斑,不吉祥,会伤主,建议他转让这匹马。哪知庾亮很不以为然:“卖了总有买主,那买主不就被害了吗?我怎能把对自己不利的事转嫁于他人?”并且拿孙叔敖的故事来说服自己的朋友。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当代人,也有许多这样明理且用自己的行动开垦心灵净土的人。
伊滨区诸葛镇72岁老人王月申,风雨无阻打工20年,为的是还清儿子欠乡亲们的几万元钱。他心中有这样的信念:“我不能这样不明不白地活着”“有生之年一定要直起腰杆子做人”。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98岁以后还牵挂自己作品主人公的命运,动笔写起了续篇。身旁的人不解,她说:“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样做,为的是给主人公一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一个圆满的结局。4.5万字的续作,杨绛先生从98岁写到103岁。人越老,心越静,她的心是一片净土。
聪明和智慧是两回事。聪明是一种生存的能力,智慧则是一种生存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不吃亏的是聪明人,能吃亏的是智者。吃亏不吃亏,能吃多少亏,取决于心中那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