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见 又名后山,有各种作品约2000万字,如《洛阳往事》《帝都传奇》等。全新的判断、犀利的表述、深刻的幽默、温暖的交流,是任见作品的特色。本报首家推出其“后山史话”系列美文。 |
|
伯益发明了凿井术,使人们能够就地取水,再不用逐水而居,从而摆脱了河流泛滥的威胁,远离河流的平原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伯益的政治水平也高。他建议大禹不要总以武力征服四方,要加恩施德于四夷,让其自然归顺,并提醒大禹不要过度享受,不要违背民意以满足私欲。
伯益的能耐,人们都知道。大家一致认为,按照禅让的规矩,伯益是君位的最佳人选。在大禹晚期,伯益禅受君位的呼声尤高。
然而,伯益岂能比得过老谋深算的大禹?
拥有九州之地的大禹,早已不是部落联盟初期的大禹了。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应该由自己的儿子继承,而不能让别人接管。
大禹的时代,老祖母、老妈妈渐渐吃不开了,男人慢慢变得强势起来。在部落里,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况已发生变化,大禹当然知道哪个是他的儿子啦。
尝到权力甜头的大禹,宠爱自己的儿子,自然不会像尧和舜那样躬行禅让之事。
可是伯益功劳卓著,威望极高,在几次“全国干部会议”上,大家纷纷推举伯益做君位的接班人。
大禹恼怒地说:“你们是不是想让我快点儿死呀?”
发火并没有改变大家的想法,大禹越发烦躁、寝食难安。他深居简出,最后把道理想通了:自己为什么能取代舜,一是当年治水有功,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二是舜让自己做皇位继承人之后,立即就让自己行使治理天下的大权了。假使自己逐步把治理天下的大权交给儿子,而只给伯益留下一个继承人的虚名,这事不就结了吗?!
大禹谋划好后便付诸实施。
公开场合,大禹大肆赞扬伯益的贤能,表示要把君位传给他,暗地里则专门选拔儿子启的手下充任各级官吏,潜心培养家族势力。
这样做的结果是:伯益徒有大禹继承人的虚名,“而势重尽在启也”。
尽管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启是不是大禹的儿子还难说。
大禹“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就是说,大禹和启的母亲,当年没有履行结婚手续,也没有组建家庭,只是在台桑“通”了一次。
台桑,或曰地名,路旁桑树下的土堆;或曰“怡桑”,怡,美快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