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推崇“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至于怎样报恩,教科书里没有说,通常做法是:赠恩人钱财,替恩人消灾,最不济,也要给恩人几分情面,否则就可能被骂成忘恩负义。
有的人比较另类,偏偏跟恩人对着干,宋代高官富弼,就是这么一个“怪咖”。
咒骂都是浮云
富弼是洛阳人,“骨灰级”反战人士,曾建议大宋皇帝“二十年口不言兵”,并多次出使契丹,巧妙周旋,拒绝割地给外族,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退居洛阳。
他出仕之前,被誉为洛阳才子,有人不服,暗中诋毁他。某日,富弼正在街头闲逛,有好事者提醒他:“某某在背后骂你。”富弼表情淡然:“或许他是在骂别人。”那人急了:“他指名道姓骂你呢!”富弼仍不动怒:“大概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
后来他当上了宰相,也不摆官架子,别说是下属官员,就算是平民拜见他,他也会客客气气地让座。
为人随和,居高位而不骄;处事温和,被骂而不恼,可见富弼的过人之处。按说,这种人很难与他人发生冲突,可富弼偏偏跟恩人抬起了杠。
报恩另有途径
富弼是被范仲淹一手提拔的。
老范比小富早入仕途,出于爱才之心,他不但把小富的文章推荐给了当时的宰相晏殊,还牵线搭桥,帮小富娶了宰相的闺女,后来又找机会助小富赢得了皇帝的青睐。
可以说,没有范仲淹,就没有富弼的光明前途。常人得此提携,必对恩人毕恭毕敬。富弼呢?我们翻开史书,看一个例子——
山东匪徒出没,官府镇压不力,反而与匪徒勾结,于是朝廷派范仲淹和富弼处理此事。富弼认为,应当把那些跟土匪勾结的官员都杀了,范仲淹觉得不妥:不用这么狠吧!地方官府兵力不足,贸然剿匪,劳民伤财,按兵不动是权宜之计,也是可以原谅的嘛!
话说到这儿,想想范大人对自己的恩情,富弼好歹该示弱退一步,他却脸红脖子粗地跟恩人吵起来了:“这些狗官拿着朝廷俸禄,竟姑息养奸,若不严办,以后谁还去剿匪?”
范仲淹气得脸都白了。旁人看不过去,拽拽富弼的袖子:“你太过分了,范大人对你恩重如山,你就这么报答他?”
富弼严肃地说:“我和范大人是君子之交,君子和而不同。大人举荐我,正是因为我遇事有主见,我怎能因报恩而放弃正确的主张?”
有人把谄媚当感恩,有人把沉默当感恩,富弼则把坚持真我当感恩。盲目报恩,可能让清官变贪官,倘若恩人行事不当,顾人情就难免乱法纪。
幸好,君子的恩人也是君子。范仲淹不但不记恨富弼,而且更欣赏他了:“小富不是俗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