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六成考生上本科,本科上线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四年翻一番……几天前,全市高中工作会议透露了这样一组信息。看数据,洛阳高中教育质量称得上相当不错。但,纸面上的数据难掩质疑与担忧。
就拿上清华、北大的人数来讲,这是最直观的,也是不懂行的人最关注的。7人、7人、7人、8人、9人、13人——从2009年至今,洛阳除了去年有13人考上清华、北大,其余年份均不到10人,其中还不清楚有没有、有多少招飞生、贫困地区专项生。按常识想,整体教育水平提升了,一本上线考生基数变大了,尖子生也该相应增加才对是吧?
是好是坏,是升是降,人们爱比较。在洛阳本地网络论坛里,就有不少人拿洛阳的高中与兄弟城市的高中相比。比如周口郸城一中,这些年,该校常常每年超过20人考上清华、北大。洛阳这么大一个城市,还不如人家一所县级高中,的确让人不解。
当然了,就像一个段子调侃的: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是软卧,普通本科是硬卧,专科是硬座,民办是站票,成教的在行李架上挤着——火车到站,都得下车找工作。是的,上了清华、北大的人并不绝对是最优秀的人,拿多少人上这些学校来衡量一个地方、一所学校教育水准的高低太绝对,甚至浅薄。但一个背景是,多少年来,广大市民是为洛阳的基础教育质量而骄傲的,总觉得洛阳底蕴厚,洛阳人素质高,洛阳的好学校多、好老师多、教育质量高,比好多大城市都不逊色。可年复一年,能上清华、北大的考生总是寥寥,让人心里打鼓。
是洛阳的孩子不聪明吗?是洛阳的孩子不用功吗?当然不是。那么,洛阳高中教育怎么了?洛阳的尖子生去哪儿了?
其实,这些年关于洛阳优秀生源外流的议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许多教育界人士也深表担忧。家长托关系、找熟人,花费大量精力、财力,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出去,送到外地知名高中,为啥?就是为了孩子将来多点儿考入名牌大学的机会。
这样一来,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循环:尖子生到外地读高中,增加了上名牌大学的机会;那些学校考上名牌大学的人数多了,又会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
洛阳优秀生源外流,当然跟外地名校“掐尖”有关系,但背后更多的是人们对洛阳高中教育质量滑坡的担忧。在普通人仍惯于用考入名校的学生数量作为教育质量“风向标”的当下,洛阳教育应当直面问题,从自身找原因,并予以回答。否则,要想打消质疑与担忧,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