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红薯这么大,长在树上不会掉下来吗?”近日,5岁女儿的这个问题,让市民李女士哭笑不得。为此,李女士驱车带着女儿找到了一片红薯地,通过挖红薯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常识。
让李女士没想到的是,她将挖红薯的照片发到了微博上,被网友疯狂点赞和转发。不少家长纷纷表示,自己的孩子说不定也以为红薯是长在树上的。
这件事,着实让人感慨。现在,别说5岁的小朋友,就是上五六年级的孩子,有多少知道玉米何时成熟?有多少能分清麦苗和韭菜?
事实上,孩子们“五谷不分”已成普遍现象。这也难怪。随着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几乎没有了“近郊”的概念,孩子想找块农田撒撒欢儿都难,哪还有接触农作物的机会。
在学校,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几乎都围绕着一件事——考试。虽然考试科目繁多,但是看似一代比一代聪明的学生常对一些基本常识问题一问三不知。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会做家务、不会换灯泡,小时候,他们可以寻求父母帮助,长大了则花钱雇人来做这些事。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谁都能说上两句。但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那就是,我们还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解决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必要。
有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未必将来不能幸福生活,没必要非让孩子成为“生活小能手”。
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这种广泛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对孩子绝非可有可无。最起码,要成为一个更完整、更丰富、成功机会更多的人,这种教育缺不得。
一个不知道面粉是用哪种农作物生产的人,很容易对触目惊心的旱情无动于衷;一个连扫帚都不太会用的人,恐怕不会珍惜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一个攥着电笔但不知该如何使用的人,恐怕很难能打理好琐碎的家庭生活;一个没有机会搭建模型的人,可能就失去了一次成为一名杰出建筑师的启蒙……
过去,不少学校有校办工厂,有学工课、学农课——不论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啥,最起码能给孩子们带去不少动手的机会。如今,教学手段不断变化,先进的教学理念也不断在更新。真希望课改能让孩子们不仅有动嘴、动脑的能力,还能加强对动手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