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能抵挡住美食的诱惑。人类吃的本能创造出了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在不断寻找美食的过程中,有了酸甜苦辣咸的五味调和。口腹之欲永远不会使人满足,寻找美食和制作美食已然成为生活的主流。
遥想当年,苏东坡在被贬之时,仍不忘自制私房菜与友人分享;徐志摩每到秋天都要到西湖赏桂花,赏完在小店里吃一碗桂花煮栗子;汪曾祺在写出美文的同时,土豆、萝卜在他的烹调下也能变得与众不同,美味绝伦。
四季轮回,不同的美味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享受和味觉惊喜。有人觉得自己与美食无缘,吃的不过是家常便饭。这种观念有些狭隘,美食不止是山珍海味,不止是在私人会所、星级酒店里才有,也无须煎炒炸炖,它可能只是普通人家厨房里的一锅薄皮饺子,旅行途中的一碗米粉,深山农家的野菜饼,水乡的一条清蒸鱼,或是落雪时分香甜的烤红薯……因着记忆里的味觉缠绵,它们都可以成为无上的人间美味。
所谓美食要看是什么食材,为谁而做,跟谁分享,与地点、时间、心情有关,吃出色香味,与食者的生活经验、情绪记忆有着混沌而隐秘的联系。
清人郑板桥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闲暇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他从冬日的一碗炒米、一碟酱姜,闲暇吃的碎米饼和糊涂粥里,得到美食带来的愉悦与满足。由此可见,对微妙的味道的捕捉和描述,让平淡无奇的食物也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可以像蔡澜和他的夫人那样热爱美食,偷得浮生半日闲,买菜洗手做美食,烹饪时的从容,等待的过程,品尝时的开心和满足,都将食物与环境、心理充分融合,进而达到一种调和的状态,创造出属于自己家的味道。
热爱美食吧,像热爱生命一样。爱上烹调,像爱上爱情一样。让舌尖上的那点儿诱惑成为我们骄傲的幸福指数,永不停止对美食的探索和领悟,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美食,有了一点点不同。人生应该是这样的:走过很多路,看过很多云,喝过很多种酒,吃过很多种美食……拥有这种人生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美的寻味者和知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