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2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吕兆琳 “此名臣后,应是好官”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11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新安县吕氏家族(5)】
吕兆琳 “此名臣后,应是好官”
□记者 余子愚 文/图
《中州先哲传》封面 (资料图片)
吕兆琳画像 (记者翻拍)
    新安吕氏家族,历经明清两代,出过7个进士,绵延兴盛200多年,清代诗人杨淮选编《中州诗钞》称:“新安吕氏为中原望族,甲于全豫。”至今,新安县铁门镇薛村仍有吕氏老宅,县内还有吕家大山、梦月岩祠堂等遗迹。本报记者将带您走近新安县吕氏家族,寻觅其行迹。

    他22岁遭遇家庭的重大变故,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吕氏家族也因此摇摇欲坠。他是一个有担当的男子,带领族人奔走避难,最终定居新安。他是清代新安吕氏家族考中进士的第一人,在他身后,先后有五人考中进士,吕氏家族实现了复兴。他被康熙赞为“此名臣后,应是好官”。他就是吕兆琳,吕维祺的次子。

    1

    乱世遭难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吕维祺去世时,吕兆琳年仅22岁。上篇提到,当时吕维祺的后人为了躲避战乱,不惜举族长途迁徙。

    资料记载,明末洛阳城被李自成率军攻陷后,吕维祺以身殉国,吕维祮、吕维禔也抗节而死。遭此劫难,吕兆琳和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吕兆琳先是带家人一起北渡黄河,“居怀、孟数年”,即今焦作、孟州一带。后来,中原局势动荡,大批官民南下躲避战乱,吕兆琳的岳父王铎也举家迁徙。

    在妻子的劝说下,吕兆琳最终亦举家南迁。但在南方住了不久,吕兆琳的母亲郭老夫人思念家乡,一心想回老家。吕兆琳贫苦无资,回家无望,好在其岳父王铎伸出了援手。在王铎的资助下,吕兆琳带领家人踏上北归之路,途中历经波折。

    据吕兆琳次子吕履恒所著《冶古堂文集》卷五《先孺人状》记载,吕兆琳一家“转徙四方,历五年矣”,到达孟县(今孟州)时,财物用尽,日常用品也没有了,只得渡过黄河,僦居堤北竹峪石井间,而且往往刚到不久就要迁徙他处,居无定所。后来,吕兆琳一家在新安北五十里的袁家山寄居数年,最终在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定居在吕维祺的出生地——横山,“有梦月祠在焉……”

    去新安县采访时,我向吕维祺后人打听横山梦月祠的情况,得知横山已被小浪底水库淹没,新安县仓头镇横山村村民移民至孟州市化工镇横山村,而梦月祠也荡然无存。

    明朝末年,连年战乱,许多显赫一时的世家大族遭受重创后渐趋衰落。新安吕氏家族并没有在战乱中一蹶不振,反而在清朝初年逐渐重振。这与清廷对新安吕氏家族的扶持有关,更与吕兆琳的努力和付出密不可分。

    2

    进士及第

    吕兆琳是一个务实的人,他在清朝建立后,没有以归隐的方式对抗朝廷,而是积极入世,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吕兆琳与家人定居横山时,吕氏家业已毁,生计窘迫,他不得不以教书来补贴家用。此后随着时局的稳定,吕兆琳的心中开始燃起重振家门的希望。他认真思索了自己的出路,最终选择科举这条捷径。

    吕兆琳的父亲吕维祺是理学大儒,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科举入仕对于吕兆琳来说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可是,时光无情,经受战乱之苦的吕兆琳,重新拿起书本时已经接近不惑之年。好在天遂人愿,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40岁的吕兆琳“举于乡”,两年后进士及第,考取了功名。

    与父亲吕维祺相比,吕兆琳的仕途起初颇为坎坷。考取进士后的吕兆琳坐了八年冷板凳,直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才当上陕西西乡县令。吕兆琳却不嫌官儿小,兢兢业业地干好自己的县令工作。他在任上关爱流亡百姓,给予他们悉心帮扶,深受百姓爱戴。但因其不善造舆论,也不善搞政绩工程,数年“无赫赫名”,吕兆琳的上级领导也没有想起来给他升职或者换岗位。

    从性格上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吕兆琳做官时年近半百,一生经历风雨磨难,因此老成持重;另一方是他受父亲吕维祺影响,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有一种老黄牛精神。吕兆琳在西乡县一下子做了十二年的“老黄牛”,直到三藩之乱爆发,吕兆琳的官宦生涯才得到改变。

    3

    平藩立功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平西王吴三桂率先举兵反叛,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先后响应于福建和广东,后来广西孙延龄、陕西王辅臣亦反。

    吴三桂起兵之初,一路势如破竹,占据云、贵、湘、蜀大部分地区,当地的清军主力几乎被吴三桂军消灭。紧急关头,清廷派大军云集汉中,并征调吕兆琳负责军需。吕兆琳在军需岗位上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他“经画(经营筹划)凡所军需,无不立具”。陕西经略莫洛很赏识他,遂向皇帝写报告推荐他。

    莫洛与王辅臣有矛盾。三藩之乱兵起之时,吴三桂给王辅臣写信,策反他出任总管大将军,而王辅臣此时还是康熙的人,他并没有被吴三桂的许诺迷惑。

    当时康熙嘱咐王辅臣和张勇统领陕西军务,王辅臣没有和张勇打招呼,就让儿子王继贞把吴三桂的招降书送给了康熙。康熙见信后大喜,封王继贞为太仆卿。张勇的军功本来在王辅臣之上,看到王辅臣背着自己向皇帝邀功,心里很不高兴,就此和王辅臣心生嫌隙。

    后来,康熙任命大学士莫洛为陕西经略,全权调动秦、晋的兵马。王辅臣之前和莫洛有过节,而莫洛和张勇关系又好,因此莫洛对王辅臣就处处掣肘。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十二月,自认为受到排挤的王辅臣叛于宁羌(今汉中宁强),并击杀莫洛。

    由此可知,吕兆琳应该是在莫洛被王辅臣所杀之前,就被抽调到位于汉中的清廷平叛大军中,为平定三藩奉献自己的才学和精力。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陕西的王辅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后投降清朝。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陕甘清军收复汉中、重庆和成都。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冬,清军进入云南省治所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战事平息之后,清廷论功行赏,身兼西乡县令和平叛大军军需的吕兆琳应召入京,因功得以面见康熙,他的出身和才学得到皇帝的称赞。

    4

    康熙称赞

    史料记载,吕兆琳拜见康熙时,康熙听到吕兆琳汇报家世之后,又听到首辅大臣奏明其父吕维祺的殉难情况,当即赞曰:“此名臣后,应是好官。”

    皇上是金口玉言,此次见面后,康熙对出身名门的吕兆琳破格重用,从西乡县令一下子升任京都监察御史,不久又“掌福建道”。吕兆琳一下子时来运转,他不仅被越级提拔,还深受康熙皇帝信任。每遇军国大事和关系百姓生活利害的事情,康熙都会认真批阅吕兆琳的奏折,“凡所奏请,无不俞允”。

    然而,年龄不饶人,年过花甲的吕兆琳,身体状况已不堪大用。吕兆琳向康熙“以足病乞休”,却未被批准,反而被派往汉中饷军,不小心中镞(zú,箭头),行走困难,康熙下旨让其留任汉中。吕兆琳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最终得到康熙批准。

    归乡五年后,即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六月,吕兆琳去世,消息传来,“朝野惜之”。吕兆琳的著作有《镜蚩集》2卷、《忠节公年谱》4卷,其事迹见于《中州先哲传》。

    在吕兆琳之后,吕氏家族后人接力仕进,最终使新安吕氏走上了家门复兴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吕兆琳的妻子王氏是孟津王铎的长女,由此开始,新安吕氏与孟津王氏成为数代姻亲。吕氏家族联姻望族,其中有哪些故事?请看下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