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婆、妈妈”们说着笑着就把活儿干了 |
| ▲望着待收的银条,夫妻俩一刻也不敢闲 |
| ▲拿着耙子挖银条,刘巧云已经很娴熟了 |
|
眼下正值银条收获季节,偃师市城关镇北窑村的王松涛、李晓丽夫妇种植的50亩银条喜获丰收,吸引了附近村子里的不少“婆婆、妈妈”组团来采挖银条。
王松涛、李晓丽夫妇是当地有名的银条种植户,他们种的银条个头大、饱满,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银条夫妻”。今年,夫妻俩承包了50亩河滩地种植银条,霜降后银条丰收,他们就开始组织附近村子里的妇女来采挖银条。听说“银条夫妻”家需要帮手,附近的不少中老年妇女来这里加入到采挖银条的队伍中。“采挖银条是个细发活儿,农村妇女实在、心细、干活利索,我给她们每人每天100元工钱,中午管一顿饭。”王松涛说。
巩义的刘巧云、李玉珍老人都76岁了,她们俩每天早上乘船来采挖银条。“活儿也不重,大伙儿在一起说说话、干干活,每天还能挣100块,比在家歇着强多了。”刘巧云说。
王松涛说,银条好吃,挖着也难。银条根茎深45厘米以上,采挖时要先用自制的铁锨将银条翻起,再用专门的耙子清除银条周围的沙土,一般每人每天能采挖100多斤。
“50亩银条挖完估计都到春节了,她们年龄大的76岁,年龄小的也五六十岁了,她们帮我忙,我让媳妇儿尽量做点儿她们喜欢吃的,买点儿肉、鸡蛋等让她们吃好。”王松涛说。
据了解,偃师种植银条历史悠久。相传唐玄奘从天竺取经归来带回无名蔬菜,唐太宗李世民赐其名为“银条”,并作为宫廷菜肴。清乾隆皇帝同百官品尝后,赞誉其为“膳食一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