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guī)街,位于洛龙区开元大道与龙门大道交叉口东南方。它的东头连着关圣街,西头通往关林新商贸城,主道上有两条分支——白圭西街与白圭北街。
关林市场是洛阳最大的商贸中心,商贾云集。以“白圭”命名通往商贸城的街道,显然别有寓意:白圭号称商祖,乃古代著名的经济谋略家、理财家,商人们奉其为祖师爷。
白圭祖籍洛阳,以他的名字命名商贸中心的街道,不光有纪念意义,还能招财。
弃政从商,独辟蹊径
白圭生活在东周战国时期,当时的洛阳(洛邑)作为东周都城,乃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尽管周王室名存实亡,但洛阳商贸繁荣,许多商人不远千里来洛阳经商,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富商弦高(就是拦路献牛的那位)、吕不韦(就是囤积居奇的那位)都来洛阳做过生意。
据说,白圭原是诸侯国魏国的大臣,治理黄河水患很有一套。后来,他厌倦了腐败的政治,于是弃政从商。一说治水的白圭不是经商的白圭,两者同名不同人。
白圭最有名的商业理论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谷物丰收时,低价收粮食,高价卖丝织品;蚕茧丰收时,低价收丝织品,高价卖粮食。
他认为商场如战场,经商要像孙吴用兵,审时度势;要像商鞅变法,抓住时机。如此,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战国时期,商业迅速发展,许多商人喜欢倒腾珠宝,因为这样赚钱快。白圭却另辟蹊径,专卖谷物、丝织品、漆器等,说是“欲长钱,取下谷”。
“下谷”就是等级低的谷物,大众生活必需品,利润虽小,但市场需求大。白圭把甲地的粮食倒卖到缺粮的乙地,把乙地的丝织品倒卖到缺丝织品的甲地,薄利多销,迅速致富。
头号良商,业界良心
白圭曾自负地说,他经商就像治国统兵一样,运筹帷幄,决策高明。在那个时代,商人的地位很低,白圭却把经商抬到跟治国同等的高度。
他认为,经商不应唯利是图,商人只有具备“智、勇、仁、强”四种素质,智慧经商,诚信经商,才能成功。
白圭虽为富商,但生活俭朴,且从不搞商业欺诈,凡事多为消费者着想。丰年收粮时,他的出价往往比别家高一点儿;荒年卖粮时,他的售价又往往比同行低一些。他总是为农民提供最优良的种子,作为回报,农民愿意把最好的粮食卖给他。
如此,既有利于商品流通,又有利于消费者,自己也赚了钱,利国、利民、利己,一举三得。
相传,白圭曾师从于鬼谷子,学得致富妙计:“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得到先付出。
“与”是给予,给他人实惠,光拿不给,很快就会无利可取。只有懂得合作共赢的道理,才更容易获得利益。
这种经营理念,在如今仍有借鉴意义。人常说无奸不商,其实奸商往往成不了大器。像比尔·盖茨这样的成功商人,都热衷于慈善事业,白圭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