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府井南昌路店隆重开业,洛城商圈又添生力军。古代的洛阳商圈是如何布局的?从今日起,咱们一探究竟。
看,北市在这里
隋唐时期的洛阳城,乃国际大都市。现在“北漂”多,那时“洛漂”多,全国各地的精英都往东都洛阳挤,老外也扎堆儿跑来淘金、留学、参观、旅行。史载,武则天统治时期,洛阳城人口百万。这么多人吃喝拉撒,消费能力无疑十分巨大。有买东西的,自然就有卖东西的,商人聚集地便是“市”,也就是今日所说的市场。
隋唐时期,洛阳有三大市场:北市、南市、西市。
我市隋唐里坊研究专家王恺认为,北市位于隋唐洛阳城东城区内,占地面积等同于一个里坊(四五百米见方的居民区)。北市南边不远处就是著名的铜驼坊——“洛阳八大景”之一“铜驼暮雨”的所在地。
铜驼坊挨着洛河,河边有码头。专家们据此推论,北市大致位于今老城区与瀍河回族区交界处,新街东北方向,洛阳第一人民医院东边一带。
大官不许进市场
现在的市场主要做买卖,商人下班关了店门,多半去位于别处的住宅区吃饭、睡觉。古代的市既可以经商,又可以居住,店铺后面便是私人住宅。
入市经商的人必须经过官府审核,获得“市籍”(类似于现在的户口本儿、身份证、营业执照)。有“市籍”的人叫“市民”,可在市内经商、居住。
古代的市里有纵横街道各两条,呈“井”字形,因此有“市井”一说。
有个成语叫“市井小人”,字眼里充满对市井的鄙视意味。“市井之徒”也不是好听的话,多用于形容不讲道理的人。
这是有缘故的。商人在中国古代地位很低,市井被上流贵族视为下贱之地。唐代,五品以上的大官不准入市,入市就等于犯罪。
犯人游街、死刑犯砍头大多在市内进行——市井人多,朝廷威慑、教育效果比较好。不过也有特殊情况,譬如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是在天津桥桥头被处死的。
北市很挤,商人很忙
唐代初期,除了个别官员,北市住的大多是贫民,也有一些胡人住在周边做国际贸易。
到了唐朝中后期,靠着便利的漕运,临近码头的北市日渐繁华,“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填塞”,检查漕运物资的官员忙得团团转。
这里云集着来自西域、西亚等地的商人。他们牵着骆驼,沿着丝绸之路到东都洛阳做买卖,住在北市的高档酒店内,天天数钱。
洛阳本土的富商,赚了钱就去龙门,开凿佛像,以积功德。龙门石窟西山南部有一石窟,有题“北市彩帛行净土堂”的,有题北市香行、丝行的,便是明证。
据说,北市南边的那个码头叫新潭码头,大致位于后世的南关码头一带。20世纪50年代后,洛河水位下降,码头不复存在。若想体验隋唐时期北市的繁华,就去老城十字街逛一逛吧,那儿离北市遗址不算太远,规模可比北市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