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贤相,首推赵鼎”。赵鼎在北宋末年曾担任洛阳令,南宋绍兴初年曾两度为相。他才智过人,在任右司谏时曾提出40项建议,其中36项被朝廷采纳。他为相时,处理军国大事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使南宋一度出现中兴局面。赵鼎举荐岳飞为帅,统兵抗金收复襄阳,被传为千古佳话。
1 洛阳出仕
赵鼎,字元镇,生于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赵鼎孤苦伶仃。母亲樊氏,大户人家出身,是位才女,她在含辛茹苦抚养赵鼎的同时,还亲授他经史百家之书,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北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赵鼎中进士第,随后出任河南府洛阳令,颇有政绩。
据史书记载,洛阳令是赵鼎出仕后的第一个职位。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结束,社会经济和文化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宋朝实行两京制,汴梁(今开封)是东京,洛阳是西京,这两座城市形成了全国的两大中心。
洛阳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设有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名相大儒云集于此。朝中重臣多居洛阳,仅洛阳籍名相就有赵普、吕蒙正、张齐贤、温仲舒等。文彦博、富弼等13人组成“洛阳耆英会”,饮酒赋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洛阳写就《新唐书》;司马光历时15年,在洛阳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不仅如此,洛阳还是“洛学”的发源地。程颢、程颐兄弟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世称“二程”。他们创立的哲学理论,被称为“洛学”,后发展为“宋明理学”。“洛学”以儒学为核心,将佛、道渗透于其中,旨在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秩序。
赵鼎笃信“洛学”,出任洛阳令为其研究和学习“洛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后来,赵鼎在南宋初年与宰相张浚一起推崇“洛学”,引擢“洛学”之士,为“洛学”的复兴吹响了号角。赵鼎为相,“洛学”复兴;赵鼎被贬,“洛学”渐废,可见赵鼎在南宋“洛学”上的地位。
2 抗金名臣
入仕初期,赵鼎就显示出直率、刚烈的性格。北宋靖康年间,金人挥师南下,攻陷燕京(今北京)、包围开封,宋徽宗临阵脱逃,紧急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宋钦宗毫无主见,满朝大臣又莫衷一是,金人包围开封后,要求宋廷赔钱、割地作为议和条件,特别要求割让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今河北沧州)等三个重镇给金。金军兵临城下,宋廷对割地一事争论不休。官位不显的赵鼎对此非常气愤,怒道:“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必议?!”这是赵鼎抗金的直接体现。
开封沦陷后,金人扶持了以北宋原宰相张邦昌为傀儡皇帝的大楚政权。赵鼎对大楚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他和张浚等人逃入太学,坚决不肯出仕大楚。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在战乱中幸免于难,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改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赵鼎立即逃离开封,赶到应天府,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
与此同时,金国对新生的南宋政权穷追不舍,赵构的龙椅还没有坐稳,就如惊弓之鸟,一路逃亡,由应天、镇江、扬州、杭州而至江宁(今江苏南京)。金人又发动“搜山检海”行动,赵构逃到哪儿,金军就追到哪儿。当时的情形是,皇帝不仅带着后妃,还带着文武大臣,还有许多护卫皇帝安全的宋军,人马浩浩荡荡,金军很容易发现赵构的行踪。
面对困局,赵构跑得很累,就向大臣们征求意见。赵鼎谋略超群,上奏说:“现在是非常时期,皇上应该以后宫所止之地为后宫,以车驾所止之地为行宫,轻装上阵,选少许精兵护卫即可。其他兵将应安置于江淮沿线,以此迷惑金兵,使他们无从知晓皇上的踪迹。”(如图)
赵构认为此计可行,便采纳了。金兵还按老方法围追堵截,果然无获。不久,赵鼎被提拔为右司谏。
3 中兴贤相
赵鼎在任右司谏期间尽职尽责,曾提出40项建议,其中36项被朝廷采纳。宋高宗对赵鼎敢说敢做的性格很赞赏,曾感慨:“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得到李勉的辅佐后,朝廷才众望所归,获得天下尊敬。如今,我得到赵鼎,也算无愧于古人。”
金人在张邦昌之后,又扶持了以刘豫为首的伪齐政权,以钳制南宋。金国与刘豫政权经常联合进攻南宋,构成极大威胁。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京西招抚使李横贸然出兵,打算收复开封,结果开封没能收复,军事重镇襄阳却为金齐联军所破。得此消息,南宋朝野震惊。
赵鼎虽是文臣出身,但也颇知军事。当时,他已经被赵构重用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参与国家重要军事行动的研究和策划。在商议收复襄阳的将帅人选时,赵鼎极力举荐岳飞。他对皇帝建议:“知上流(指襄阳)利害无如(岳)飞者。”后来,岳飞果然收复了襄阳。赵鼎举荐岳飞为帅,统兵抗金收复襄阳,被传为千古佳话。
南宋初年,金人经常南侵,战事频仍。赵鼎沉稳应对,多次向赵构进用兵之言,赵构把他当成左膀右臂,视为股肱(gōng)之臣。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秋,赵鼎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当上了宰相。任命的诏令一下,朝臣纷纷庆贺。
4 绝食而亡
乱世宰相赵鼎,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赵鼎把抗金当成自己的事业,最终使朝廷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站稳了脚跟,南宋内乱渐平,经济逐步复苏。
这样的情形,使宋高宗十分满意,他对赵鼎的付出铭记于心。在赵鼎的措置下,韩世忠所部在扬州大仪镇大破金军,岳飞所部在庐州大败伪齐军,前方捷报频传,加上此时金太宗病危,金国见无利可图,只得撤军北还,联军攻势被瓦解,赵构坐稳了龙椅,心里充满感慨:“赵鼎真宰相,上天派他辅佐朕中兴,可谓国家之幸也。”
可惜,贤相赵鼎遇到了奸臣秦桧。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三月,秦桧出任尚书右仆射兼同平章事,与赵鼎并相,他那“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投降说又浮出了水面。
坚持与金势不两立的赵鼎,被秦桧视为眼中钉。秦桧对赵鼎恨之入骨,在自家墙壁上写着赵鼎的名字,欲除掉赵鼎。秦桧将赵鼎的臂膀岳飞、韩世忠等人或杀或夺兵权,又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开始,将赵鼎先后贬谪到绍兴、泉州、潮州等地,使其辗转多处,颠沛流离。
公元1145年,赵鼎被贬到琼州,任吉阳军(今海南三亚)编管。秦桧命令吉阳军每月报告赵鼎的情况,严加监视。公元1147年,赵鼎自书墓志铭:“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不久,他在海南绝食而亡。
“洛学”为赵鼎的一生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使他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终成一代名相。《宋史》评价赵鼎“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可谓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