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郑少洛高速公路赴郑州,途经伊川段时,我发现一尊巨大的白色塑像耸立在路北,据说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像,那里是他的安息之所。
我一直想拜谒一下这位伟人,但每次都行色匆匆,未能成行。
一个周六,偶得闲暇,我决定驱车前往。
范仲淹的墓园——范园,位于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开车可直行至范园门口。
范仲淹是苏州人,并未在洛阳任过职,也未在洛阳定居过,他是因为母亲葬于伊川,所以自己也葬于伊川。范母是河北正定人,与洛阳并无瓜葛,那么,他为何选洛阳作为其母的长眠之地呢?带着疑问,我查阅了相关资料,终于解开了谜团。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病故,母亲谢氏为了生计,带着他改嫁给山东富户朱文翰。继父后来到河南商丘工作,范仲淹也跟着到了商丘应天书院上学。他一度改姓为朱,成年后才改回祖姓。
范仲淹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百年之后的归属,一度是他心中无法解开的结,因为在封建社会,女人一旦改嫁,就无法葬入原配夫家的祖坟。由于儿子范仲淹复了范姓,她也不算朱家的媳妇,进不了朱家祠堂。若葬回河北正定老家,则是被休妇女的待遇,低人一等。
1026年,范母辞世。因为范仲淹夫人的老家在河南商丘(今长葛),万般无奈,范仲淹只好把母亲葬于长葛。
范仲淹在为母亲守制期间,曾应邀到登封嵩阳书院讲学,其间范仲淹拜谒了唐代名相姚崇的墓园。姚崇和范仲淹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姚崇也是早年丧父、母亲改嫁,姚崇在官拜宰相后,曾问母亲百年后要不要与父亲合葬,其母回答:人若有灵,纵隔千里也能相知。后来,姚崇将其母葬于伊川万安山下,姚崇死后也随母葬于此。这给了范仲淹极大的启发,1031年,他将母亲的灵柩移葬至伊川的姚崇墓园附近。
1052年,范仲淹病逝于徐州,按常理他可以葬于范家祖坟,但他考虑到如果自己葬于范家祖坟,母亲的墓无疑会成为一座无人祭扫的孤坟,因此生前留下遗言,要葬于伊川万安山下与母相伴。范仲淹病故后,他的灵柩由其子护送至伊川安葬。后来,范仲淹的子孙均葬于此。
站在范仲淹墓前,我不禁浮想联翩,范仲淹能够成为读书人的楷模,与他有一颗孝心是分不开的。正因为他的孝,他才能提出“先忧后乐”的观点而被万古传颂;正因为他的孝,他才能从参知政事的高位上被贬仍心系社稷;正因为他的孝,他才能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伟大情怀。
范园原占地两百余亩,1958年被夷为平地,种植庄稼,现有的建筑是后来重修的。墓园中的古柏、石猪和石羊等,可能是原来的物件,它们依旧守候在墓园中,似乎在向人们诉说范园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