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
《洛阳话》
作者:胡进京 胡雅婷
此书融合了洛阳话的字词、谚语、歇后语,是作者研究洛阳话20余年的成果。胡进京是个地道的洛阳人,对洛阳话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我早就想把洛阳人常说的土话整理出来。”直到退休,他的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
虽是洛阳人,但胡进京对地道的洛阳话还是知之甚少,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不少洛阳话中的土语、俚语逐渐被普通话代替。为了搜集地道的老洛阳话,他常到农村与乡亲们攀谈。“起初,我一天能搜集好几个词,后来几天才搜集一个词,再后来几个月才能搜集一个词。”胡进京说,这本《洛阳话》已是第二次出版,他增加了不少新搜集的词。
洛阳话不同于其他方言,一个动作可以细化到用多个词来表达其含义。如普通话中的“缝”字,根据“缝”的针脚大小,洛阳话有多种叫法:缝的针脚小,叫作“lvan”(上声);缝的针脚大,叫作“liao”(上声)……《洛阳话》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来解读洛阳话字词的发音,不少词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还有些不常用的词,乍一看很陌生,但跟着拼音读出来,就会觉得似曾相识。
洛阳人说话简洁明快,时不时还会用谚语、歇后语表达情感。该书的后半部分列举了上百个洛阳人常用的谚语、歇后语,如谚语“饥不洗澡,饱不剃头”等。
推荐二
《洛阳老话》
作者:寇北辰
寇北辰家住老城区,是个地道的老洛阳人。他写的这本《洛阳老话》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描写洛阳人日常生活的习俗、饮食、穿戴等,另一部分讲述洛阳人的乡音,也就是老洛阳话。与胡进京从语音上研究洛阳话相比,寇北辰侧重于研究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书中所写的老洛阳话,寇北辰一直在用,列举的语境对话也是他亲身经历过的。不少方言词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放在句中,大家知道意思,若单独列出来,却怎么也解释不清。
为了让读者清楚了解洛阳话的词语含义,作者先给该词设计一出场景对话,大家可以根据上下文揣摩出词语含义,这个方法比单纯的解释更容易被人接受。
如洛阳人常说的“迷瞪”一词,寇北辰设计了一个趣味语境:即将大考的小明不用功复习,仍在玩游戏。老妈急了,吵他:“小祖宗,明儿就要高考了,你咋还这么迷瞪!”“迷瞪”就是迷糊的意思,寇北辰接着解释,有时也形容人的目光呆滞无神,如同服下镇静剂的精神病人。
寇北辰认为,语言就是要为人所用,只有放在语句和对话中,那些“只可意会”的老洛阳话才能显现出本身的含义,人们才能知其意。
推荐三
《河南方言词语考释》
作者:刘宏 赵祎缺
寇北辰、沙草推荐此书时说,《河南方言词语考释》撷众家之长,在语音衍变考释(用国际音标注音)、语义源流探索时兼顾全省地域性,尤其是把方言与中原地区的民俗融为一起,细致入微地综合研究,辟出了一条新路。
该书共考证了河南方言词语500条,选择了郑、洛、汴作为语料来源,应该说这种选择是妥当的。曾有学者把河南方言分为六大片,其中洛嵩片和郑汴片在古代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原官话”之中心区域,以此作点,条分缕析,更能体现河南方言的特征。
如“搉qué”,在郑、洛、汴三地均指舂粮食。《说文·手部》:“搉,敲击也。”河南方言以碓杵或拳头击物,谓之搉,连续击打谓之搉搉,有搉蒜、搉人之词条,洛阳还把骗人叫“搉打人”。
又如“束”字,指的是在腰上系围裙或绳子等物,河南方言均读“出”音。该书从《说文·束部》“束,缚也”的词义入手,又仔细考证了“束”字在中古时期的读法,很自然地找到了这个具有地域性的音变规律,恰当地解释了“束”在河南方言中仍读“出”音的缘由。
该书在河南方言的文化内涵、历史信息和民俗意义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对“喝汤”和“擀”字的解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