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时代,对于农户来说,运送农资的牛车及犁、耧、锄头等传统农具,甚至与家庭成员的地位一样重要。在农业迈入现代化后,那些传统农具渐渐消失了。今起,让我们跟随热爱摄影的省新闻学会会员符运通,到偏僻的农村,用镜头定格那些传统农具。
——编者
看到铁轱辘牛车,让我想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广泛使用牛车搞运输的情景。
那时候,我们村仅有百十户人家,满打满算只有三辆牛车。农忙时,没牛车的人家肩挑背扛,往家里运粮食,往地里运粪肥。有牛车的人家,就套上牛车运粮或者运肥,能省不少力气。
由于铁轱辘是在木车轴上安着的,牛得费很大力气才能把车拉走。牛车走过去,会在硬硬的土路上留下深深的牛蹄子印儿和车轱辘印儿。
如果牛车进了庄稼地,车轱辘就会深深地陷进去,难以前行。这时,赶车人会使劲儿挥舞鞭子,牛就拼命地拉车,让人看了直心疼。有时,赶车人看牛实在拉不动,就让牛停下来歇歇,然后继续让牛拉车,那种艰辛的场景一直铭刻在我心中。
那时,有牛车的人家,每月至少要赶着牛车到龙门煤矿去买一次煤。去之前,车主会跟邻居打招呼,看谁家需要煤,然后帮邻居拉煤,而车主不收任何费用。
如果车主赶集,也会跟邻居打招呼,看谁去就让谁趁他的牛车。麦收前的那个集会,庄稼人几乎都要去,买镰刀、木锨、筛子等农具,然后装到牛车上拉回来,准备开镰收麦时使唤。
过年时,车主去串亲戚,也会跟邻居打招呼,看谁能顺路趁车。那时候,我还小,去舅家串亲戚就趁过牛车。我清楚地记得,车主大叔把牛车打扫得干干净净,鞭子上绑着红缨儿,牛头上绑着红布条,车两边贴着红对子。等牛车坐满了人,车主就赶着牛车出村了。
一晃五六十年过去了,我怀念远去的铁轱辘牛车,更怀念早已去世的赶车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