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如何改变教育?逾6.2万名师生、家长“就诊”,国内顶尖教育专家“把脉”的洛阳义务教育体检报告给出了一种答案。传统的教育研究往往是经验式的,我们习惯认为某些因素对学生很重要、对学业很重要,之后便通过一次次反复实践来验证这些经验。问题是,果真如此吗?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下我们发现,真正重要又管用的,可能是对数据的挖掘而非想当然的经验。
陪伴着实不简单
□本报新闻观察员 洛谭
“超时写作业、补课、熬夜影响学习。”看了18日出炉的《洛阳市2014年义务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系列报告》(简称《报告》),不知道家长们会不会开始考虑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其实报告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提醒:家长善于陪伴孩子,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成绩。(详见本报20日A04、A05版报道)
可见,需要调整的还有家长自己。
《报告》分析,家长参与教育的程度不是越高越好。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家长参与程度越高越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对八年级学生则需要家长适度参与。不少孩子初中以后进入叛逆期,家长越喋喋不休地询问孩子成绩,无时无刻地提醒学习的重要性,越适得其反。这时,家长对孩子学业的关心就应该采取多种方法。
不参与不行,参与多了也不行,这个度怎么把握?《报告》确实给了一点儿建议,但这是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其他学生的家长该怎么办?初中以后,家长对孩子学业的关心应该采取多种方法,都有哪些方法?恐怕还得靠咱自己摸索、研究。
需要明确的是:想让孩子学习好,光督促还不够,家长要参与,还得讲究方式。比如说,对八年级的学生,父母应当每周陪孩子一起读书学习三到四次,怎么陪?在旁边待着就行吗?一边拿着手机看股票一边陪着行吗?看样子是陪了,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实际是一种精神上的“失陪”。一起吃饭、一起去书店等是一样的,依然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现在生活成本那么高,生活节奏那么快,家长光搞定工作就很辛苦了,下班回来还要搞家务、陪孩子,有些还得照顾老人……有多少人能做到心情愉悦、心平气和?自己心里还是一团乱麻,孩子说起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有几个人真心听得进去?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利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呀!
要求谁天生就是好父母,那都是过分的。孩子要成长,家长当然需要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不同的是,还没有自学能力的孩子需要教科书,需要去学校上课,而家长应当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寻求自我进步。
这次《报告》提了个醒,我们从前一直认为有效的老办法、好办法,并不见得好。想帮助孩子进步,就应当修正不适宜的养育理念与方式,并为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学校不错,有家长课堂,互联网上其实有更丰富的资源,也有不少家长建了微信群等,大家不妨共同设置课题,共同学习。要相信,学会真正高质量的陪伴,不仅会收获孩子的好成绩,说不定还会有其他惊喜。
学生睡眠不足,谁之过?
□本报新闻观察员 洛谭
中小学生睡眠不足,这话题不新鲜,但究竟怎么个不足法,对学习又有哪些直接影响,用大数据来说话,在洛阳是头一回。
《报告》显示,我市初二学生睡眠不足7小时者高达四成,而这些学生相比于睡8到9个小时者,学业成绩相差多达30分!如此鲜明的反差,让人意外。说实话,就算不调查,大家也明白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问题很大:晚上开夜车,白天开小差,效率肯定不高,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小孩子?孩子因熬夜精神状态不好,又怎能集中精力听讲,怎能提高学业水平?
睡眠不足的又何止调查中所涉及的学生?早在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规定,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和健康,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10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9小时,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小时。问题是,有多少学生真的睡够了?中小学生成了特“困”生,谁之过?
“上学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困最累的,是我是我还是我……”在一些中小学流传的这样一首“校园歌曲”,虽然是孩子们的搞怪之作,但着实能让大人“明白孩子的心”。
过去夏天各家没空调,孩子可能睡不好;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空调了,孩子们似乎更睡不好了——要找原因,当然还是离不开教育本身。是啊,素质教育提了恁多年,学生减负也喊了恁多年,但在今天这样一个做了多少题、考了多少分依然成为“好学生鉴定标准”的时代,又有谁会那么在乎他们睡了多少觉?
保证中小学生有充足的睡眠,谁来保证、如何保证,这个问题依然需要寻找答案。孩子勤奋刻苦的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违背教育规律、成长规律,用减少休息时间换来的学习是低效的,绝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