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夏楠 见习记者 郭学锋 实习生 李波
如今,想当公务员是“逢进必考”,一个职位动辄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竞争。在抗战时期,民国的公务员如何招录?是否也像现在这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份档案告诉我们,那时候的人想当公务员也得考试,且考试难度还不低,洛阳曾是当时公务员考试的考点之一。
1 洛阳曾是民国公务员考试的考点之一
近日,记者前往中国近代史档案馆,调阅了一份档案。该档案是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的戴季陶呈送国防部门的一份公函,里面提到“拟定于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起,在重庆、成都、西安、洛阳、昆明、桂林、泰和、丽水、永安、兰州等十处同时开始举行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等九类考试之初试……旋为便利试务进行起见,经将该项初试展期至三十年一月二十日起仍在原定各地同时举行……”
洛阳为何会成为考点之一?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张忠认为,洛阳当时是豫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随着豫北、豫东、豫南的沦陷,国民政府在河南的政治、军事重心转移到了洛阳。当时,洛阳的国民政府各级机关等有100多个,急需大量行政人员和专业人才,因此在洛阳设立考点,选拔出来的人员可以就近上岗,免去奔波之苦。
另外,那次考试大多是从各级高校的学生中选拔人才,当时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河南大学为了躲避战火,迁移至嵩县潭头镇(今属栾川县),在洛阳设考点也是便于就近选拔河南大学的学生。
2 比脑力拼体力,考试就像拉锯战
当时在洛阳进行初试的高等考试,算是民国时期级别较高的公务员考试。
山东临沂市委党校副教授朱玉宝这样分析民国时期的公务员考试与当代公务员考试的关系:民国时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公务员录用考试种类主要有高等考试、普通考试、特种考试,其选拔人才的作用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相似,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部门中。
民国公务员的等级分为简任、荐任、委任。高等考试是选拔荐任职公务员的考试;普通考试是选拔委任职公务员的考试;特种考试是除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外,特别进行的考试,有邮政、电务、盐务、税务、银行、土地、测量等40余种。
民国时期的公务员考试考什么?考试难吗?记者以高等考试为例,为大家进行介绍。
当年哪些人能报名参加考试?
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类似,当时的人能否报考跟学历有关。记者从调阅的档案中看到,从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毕业,有专科以上毕业证书的大学生都能报考。另外,具有专科以上同等学历、经高等鉴定考试及格者,或普通考试及格满4年者,或委任职任职满4年者,或有专门著作经审查合格者也可报考。
考试都考哪些科目?
当时的公务员考试可谓一场拉锯战,考生不仅要比脑力,还要拼体力。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当时,考试科目繁多,涵盖的知识面广,有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历史、地理、行政法、政治学、经济学、财政学等,进行如此多的科目考试,考试时间大约要持续一周,采取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据记载,考生当时每天凌晨4时点名领卷入场,迟到就不能考试了。6时准时开考,每科考3个小时,一天考两科。
一考上就能入职?
如今,只要公务员考试过关,达到相关要求,便能入职,民国时期的公务员招录则不是这样,只有等到岗位缺人才能递补。于是,当时就出现了考生被录取后,因为没有空缺的岗位,一直等了4年才入职的情况。
3 火爆的公务员考试一度受战火影响
民国时期的公务员考试相当火爆,类似于现在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象。
据记载,1931年7月15日,国民政府考试院举行了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考试,有近3000人报名。因为只有南京设有考点,所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赶来报名。由此可见,在当时,公务员岗位是大家眼中的香饽饽。
由于考试偏难和评分标准偏高,最后通过笔试的人少得可怜,最终及格的只有40人。时任考试院院长的戴季陶亲自向国民政府申请,给考生普遍加10分,才勉强足额录取100人。
到了抗战时期,战火连连,人心惶惶,在如此不安定的情况下,举行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与往届相比自然有所减少,考试结果也不如人意。
记者在中国近代史档案馆调阅的档案中还附有一张“各种资格应考人数与及格人数比较表”,其中绝大多数学校应考人员一栏仅有1人,应考人员较多的学校也只有几十人。
在戴季陶呈送的那份公函里还提到一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战争对考试的影响在不断加深: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高等考试初试及格人数占准备录取人数的18.71%;1941年(民国三十年),这个比例则变成了12.07%;最终,在1941年的高等考试初试中,共录取192人。
戴季陶在公函中总结分析1941年那次考试时直言:“值此非常时期,士子平日读书之环境既不甚安定,其考试成绩似亦不免稍逊,录取标准亦只能因材甄录,不便骤予提高,庶可适应实际鼓舞青年……”
因此,此次考试录取标准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为搜罗遗才,以弘奖进起见,爰经典试委员会详加斟酌,决定就各应考人平均成绩满四十八分者,特予加分录取……”
4 迁到洛阳后河大学子积极参加公务员考试
在那张比较表“省立大学”一栏中,河南大学赫然在列。
1939年至1944年,河南大学曾为躲避战火辗转来到洛阳,在当时的嵩县潭头镇(今属栾川县)度过了数个年头。
当时,河南大学是享誉国内外的综合性大学,洛阳作为那次公务员考试的初试考点,吸引了不少河南大学的学生参加,应考人数达到30人,在9所省立大学中,河南大学的应考人数最多。最终,河南大学学生的及格率在9所省立大学中位列第3。
河南大学的学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们的努力分不开。资料显示,河南大学曾在潭头镇设总图书馆,各院又设分馆,有中外文图书7万多册,杂志200多种,还有各种仪器3.1万多件,农学院租的农作物试验场地有30亩。
每当太阳刚刚升起,河南大学的学生们就到山坡上学习,晚上则挑灯夜读。在豫西山区的5年艰苦岁月中,学生们不改初心,依然刻苦学习,精神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