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旅行,无论古今,吃喝都是一项省不掉的费用。
现代旅游业服务完善,饭店、方便食品到处有,只要带上钱,一般不会饿肚子。
古人旅行就比较麻烦了,没有银行卡,银两、铜币带多了又重又不安全,城镇少,饭店少,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吃的。
怎么办?随身带路菜,没钱就蹭饭。
不求吃好,但求吃饱
路菜,就是能在路上吃的菜,可以搭配干粮吃。
馒头、馍干、烙饼、馕等易携带、耐存放,是过去常见的干粮。
洛阳老乡玄奘,在西行过沙漠时带了许多馕。另一个唐代和尚鉴真,在东渡日本时带着酥油——酥油耐饥,乃旅行好食物。
古代也有旅行方便食品,譬如“耐饥丸”,据说是用炒糯米和枣泥做的丸子,鸡蛋大小,吃一个半天都不饿。
只吃干粮太单调,讲究的古人在远行前,多会准备一些又油又咸、不易坏的无汁菜,像鸡丁、腌肉、香干、咸菜什么的,用以佐餐。
《红楼梦》里说“南边带来的大头菜,配着粥吃”,这大头菜便是腌咸菜。晚清小说《市声》里提到的路菜是“半只板鸭,一方南腿”。
盛放路菜的菜篓多用柳条或竹篾编制,里面糊着绵纸,内外刷桐油,结实、耐用、防渗漏。
行至野外,饿劲儿上来,拿出干粮就着路菜吃,也是一顿饭。
蹭饭也要拼人品
有的人穷困潦倒,连路菜都没有,那就只能拼人缘求蹭饭了。这方面的代表是“诗圣”杜甫。
杜甫少时曾在洛阳的姑妈家居住。后来家道中落,他混得不大好,常靠亲友接济。这样的人按说没资本旅行,可杜甫分文不花游山玩水,还是跟李白结伴。
话说公元744年,李白离开长安宫廷,途经东都洛阳,赶巧杜甫也在洛阳。
当时,李白已是名满天下的“谪仙人”,洛阳权贵都想结交这位大名人。天津桥头的董家酒楼出资赞助李白莅洛。杜甫比李白小11岁,作为李白的粉丝,有幸与李白同席。结果,两个人一见如故。
杜甫搭着李白的“顺风车”开始旅行。他们先在洛阳游玩了好多天,次年结伴往东,到了山东,吃饭、喝酒都有人免费招待。
杜甫一生都在回味这趟旅行,动辄就写诗说“李白哥哥我想你了”,不遗余力地为李白宣传,也不算白蹭饭。
还好他是杜甫。蹭饭不光要拼人品,还要拼实力,名人可以,诗人可以,俗人、庸人不可以:搞不好会被骂成“小气鬼又来占便宜”,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