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上的“好天”很多,就一定是蓝天白云?数据上的“好天”减少,就一定是空气质量下降?不一定。
看晚报,今年上半年,我市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83天,达标率45.8%,相较于去年全年275个“好天”、75.3%的达标率,这个“降速”似乎有点儿快,难免有人问:环境是变好了还是更糟了?
这个问题很实在。假如单单从“好天”天数来看,再冠以“达标率不到一半”的关键词,确实有些令人纳闷儿:“史上最严的环保法”的提法不绝于耳,“加强环境治理”也从未间断,怎么这越治“好天”越少了?
有这样的疑惑,可以理解。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方乡土上,环境好坏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对环保问题无论给予多大的关注,提出多大的疑问,似乎都不为过。问题是,数据上的“好天”很多,就一定是蓝天白云?数据上的“好天”减少,就一定是空气质量下降?不一定。
就像这一次,虽说上半年城市区“好天”仅83天, 但PM10与PM2.5两项数据浓度均值,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0.4%和7.8%,很难说空气质量更糟了。究其原因,统计出来的“好天”是多了还是少了,不能说跟实际空气质量变化没关系,但说到底,还是跟不同的空气质量监测标准关联更密切。
很简单,目前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仍是可吸入颗粒物和细微颗粒物,也就是PM10和PM2.5。假如统计出来的“好天”,剔除PM2.5等因素,这样的“好天”有多大意义?老实讲,今年实行的新空气质量监测标准更严了,也对我市的空气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无疑,不管在环境治理方面,还是在公共治理的其他层面,标准严一些不是什么坏事。洛阳今年实施新的空气质量监测标准,当然值得肯定,但我们还不能因此盲目乐观。根据环保部提出的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实施方案,今年所有地级市都实施了,但各地治理环境的成效如何,还得看付出的努力如何。
就在这两天,一项2015年上半年度中国358座城市PM2.5浓度排名在网上引发关注。在这项根据分析这些城市公开的实时监测数据得出的排名中,洛阳上半年PM2.5均值达83.2微克/立方米,列被测评城市第29位,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是啊,也许城市空气质量确有改善,也许蓝天确实多了,但大气治理不该有止境。洛阳还需扎实努力,哪怕多完成一项废气治理,多拆除一个燃煤锅炉,点滴积累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效。